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这是天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9月21日,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组织委员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协商议政。常委们的发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体现了以高水平履职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现将委员发言予以摘登。
把握天津历史方位和区域定位
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市政协科技界 毕俊生
通过“四个聚焦”,推进“天津特色、天津优势、天津作为”的区域科创中心创建,争取国际竞争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建设有贡献,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一是聚焦“系统布局”,以“三步走”路径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天津版“国之重器”。在有基础的区域建设海河科学城,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打造科技创新“航母群”。抓住窗口期,争创区域科创中心。
二是聚焦“深度融入”,形成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双核驱动”。谋划建设京津冀创新走廊,打通京津创新“高速公路”。建设京津冀中试转化高地,形成“北京研发+天津中试转化”。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三是聚焦“产业创新”,建设重点产业创新中心“高峰”。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天津路径”,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打造产业创新“高峰”,建设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世界一流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全国中医药创新中心、北方海洋科技中心等。建设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神农谷等创新标志区,建设国家先进计算、氢能小镇等未来产业集群。
四是聚焦“制度创新”,建设具有天津特色、全国领先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强化自创区、自贸区等先行先试作用,建设高新区、经开区等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航母级”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场景、产业监管、创新产品采购等方面突破,打造“创新友好”环境。
关于加快我市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 周雪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调配,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梯次培育体系。建议设立工作专班和专项基金,围绕海河实验室五大方向,整合高端科技资源,争建国家实验室;依托驻津院所与高校,加强部市共建、院地合作,培育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世界水平的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推进战略科技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解决“卡脖子”技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组织力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
二是坚持研发转化并重,整合集聚优势力量,做长天津科技创新“长板”。突出主攻方向,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打造战略科技领域品牌,形成一批国内外叫得响的创新节点。按照一个细分领域、一个新研发平台、一只基金、一个园区的结构,打造一批千亿级前沿技术新产业。
三是坚持投入产出并重,建立完善边投入、边应用转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承担更多国家大项目,争取企业等社会合作共建,多渠道投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一项一策”,以产业收益回馈战略研发。
四是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建设机制。建立战略科学家引育服务机制;探索首席科学家、首席技术官、首席投资官联动决策机制;完善相关人才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和设备共享机制。
聚焦信创融合发展加快滨城特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滨海新区政协 韩远达
一是双向支持“企业主体”与“平台主体”,夯实信创基础实力。制定本市信创生态全链条服务名录,统筹“信创谷”链内企业布局和聚集,大力培育链内各类关键应用领域的本土化核心企业。加快信创海河实验室等各类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培育专业化服务主体,强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协同支撑。
二是同步优化“完整链条”与“融合应用”,打造信创特色优势。加强信创产业链顶层设计,在技术源头基础原始创新研发尚不具备落地发展的情况下,加快引导链内技术源头企业将应用研发转移到天津落地发展。拓展“信创技术适配中心”功能作用,争取重点行业自主应用整体落地,培育重点应用领域新生长点。
三是协同深化“区位优势”与“市场空间”,优化信创发展生态。发挥“双自联动”先行优势,优化保税研发、离岸研发模式开放创新生态,融汇全球产业链创新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信创技术研发风险,促进信创产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进以标准引导重点行业领域信创应用,营造京津冀一体化具有成长性的信创市场生态。
四是优化构建“应用群落”与“引育机制”,汇聚信创人才支撑。支持信创技术应用群落和创新社区多元化发展,加快信创成果向市场应用细分领域转化,提升信创人才群体落地创新创业凝聚力。推进本市高校相关专业国内自主可控和国外主流技术“双轨制”培养,支持信创应用技术领域特色专业建设,加快培养信创后备人才。
关于打造新一代微电子材料与器件产业集群的建议
农工党市委会 林 彬
一是精心规划布局,深入挖潜,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一是培育发展微电子产业集群,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质量标准管理,促进集群内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显著提升。二是推动微电子器件关键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实施精准招商行动。推动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带动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服务对象来津发展。
二是推动平台赋能,突破新一代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关键核心技术。一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海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聚焦智能硬件、智能传感、汽车电子3个特色方向,形成一批原创性、突破性的重大创新成果。二是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智能高端传感器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产品;依托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契机,加快多种传感器集成模块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
三是完善产业生态,营造新一代微电子材料与器件产业链软环境。一是加强智库建设。成立天津市电子元器件产业学会,发挥协会在政策规划研究、标准制定、宣传评估、服务平台搭建和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二是激发人才活力。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研究实施以企业需求、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政策。三是建设微电子行业知识产权流转增值平台。积极构建微电子产业专利池,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运用。
关于高标准建设天津生命科学城的建议
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 孙奇涵
一是坚持集中布局,打造大师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中医药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双航母”,加快“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大院(所)大企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谋划组分中药和转化医学等科技基础设施;协助建设协和医学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海河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医学健康院等旗舰型新型机构建设,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分院落户;以“血液、呼吸、中医”等为核心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打造生命科学人才高地。
二是坚持以用立业,打造硬核主导的“产业创新高峰”。推动领军企业布局形成实验室集群,加速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建设京津冀生命科学中试转化基地;开发一批原创产品和重磅产品,大力发展智慧医疗、药妆、功能食品等新赛道,加快“神农谷”“协和园”“医学谷”等主题园建设,推动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建设航母级主题园区。
三是坚持系统集成,营造活力四射的创新创业生态共同体。坚持“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生命科学公共平台;构建创业孵化全链条,建立生命科学城基金系;建成生命健康会展会议中心,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功能性设施。
四是坚持高位推进,打造共治共享的高效能建设体系。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的“新型举市体制”,建成“科学特征明显、产业特色突显、创新活力昭显、生态人文彰显”的一流科学城。
以加快现代中医药科创高地建设为契机
强化中医药产业引领作用的建议
市政协医疗卫生体育委员会 高秀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市具备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基础,领先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和成果基础,强劲的中医药产业规模和发展基础。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中药科创高地,是我市打造中医药强市、建设“四高”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举措。
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资源配置强链补链。一是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中医药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支持管理政策、资源调配、信息沟通,形成建制保障。二是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推广应用+产业发展”全过程中医药科技创新链条。三是全力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工信部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实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底盘”。
二是夯实人才第一资源,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一是发挥“新型举市体制”优势,大力造就一批具有卓越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引领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二是探索设立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行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三是健全完善对中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加快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坚持“以用立业”,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一是立足京津冀,对标江浙沪,支持信息化、智能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中药智能制造提升。二是突破一批中药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关于建设海洋科创中心
支撑北部海洋经济圈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王 禹
一是多维探索,构建北部海洋经济的科研教育中心。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涉海专业建设;建设天津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国家海洋仪器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建立世界领先的海洋高端装备质量标准与计量检测平台;依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设天津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造国际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展品牌,提升海洋影响力;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设施项目落地。
二是引入培育,打造北部海洋经济的产业聚集中心。探索“园区+集群”模式,打造千亿级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国际一流海洋综合试验场,加快海洋技术装备研制进度和产品化进程;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优势,推动相关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加强对中海油等龙头企业总部及下属单位的招商力度,壮大海洋石油产业集群。
三是支持转化,建立海洋科学技术集散中心。推动科创资源的聚集,与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海洋科技研发基地;联合京津冀科研院所、企业,建立海洋经济技术交易所;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对接合作,设立天津市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孵化、产业发展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
四是优化环境,建设海洋科技人才聚集中心。支持京津冀研究机构结合关键技术研发,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
充分发挥驻津科研单位资源优势
助力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九三学社市委会 孟昭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汇聚优质创新资源。一是建议成立中央驻津单位研发转化工作专班,专人负责联络协调。二是加强市部共建、市区联动,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在区域创新廊带、科学城等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点作用。三要出台专项政策措施,从制度、财政、人事等为中央驻津科研院所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优化科研发展环境,点燃创新驱动引擎。聚焦要素资源,鼓励支持中央驻津单位进开发区、科技园和产业基地,打造海洋、电子、汽车等“科技硅谷”,在项目立项、人才待遇、土地税收等予以支持。建立专门扶持基金,利用实验室设备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新路径新方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是搭建共赢大平台,结成利益共同体。创新中央科研院所与市属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全方位合作联动机制,整合所内外、市内外、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创新平台+企业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
四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推动成果落地生根。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理念,创新科技服务载体与形式,通过多层级联动,打通部门协作难、成果转化难、服务对接难等问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津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关于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
打造“环高校科创区”的建议
市政协教育界 刘小军
一是推动大学科技园“增量、扩容、升级”。壮大大学科技园梯队,支持京冀等地大学科技园在本市建设分园。盘活大学科技园周边空置楼宇,支持其拓展空间载体、扩大体量规模。支持市级大学科技园申报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是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科技创新生态链。加强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探索实行大学科技园理事会制度,汇聚创新创业要素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各方供需精准对接。
三是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转移转化。聚焦信创、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高校更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攻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加速器,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聚集区”四级链接孵化机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中的“细绳子”问题,出台具体操作规程和办法,推动政策落地。推进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设,壮大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
四是加快打造以大学科技园为中心的“环高校科创区”。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大学科技园周边集聚,打造大学科技园带动、创新企业集聚的“环高校科创区”。坚持“校区+园区+社区+产业聚集区”一体规划和建设,提升大学科技园周边社区空间的品质。支持南开区政府在环天南大老校区建设海河科学城。
精准施策 加大激励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
民盟市委会 卢俊瑞
一是要建立“科技企业创新指数”。开展全市科技企业创新情况调查,建立“科技企业创新指数”,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监测和统计分析,推出“科技企业画像”等服务,为精准支持企业创新提供靶点。
二是要按产业领域精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细化现有政策措施,按照产业属性、技术领域、行业特点等对企业进行归类和精准支持。
三是要依托现有政策拓展支持深度。依托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连续多年研发费用持续增长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制定专项政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加快培养一批“四科”特征明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是要加强政府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在政府采购领域,勇于尝试新产品、新服务,向中小企业真正敞开大门。对于采购试用发现的优质创新产品,主动宣传推介。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接采购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为获得政府采购的中小企业提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
五是要发挥服务团“催化剂”作用。由政府部门、企业家、技术专家、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服务团,定期走进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企业聚集区,征集企业需求,讲透创新激励政策;定期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宣传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政策,发布科技企业需求,推进产学研用对接。
加大科技金融联动创新力度
助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民革市委会 刘凯华
一是申请组建“科技银行”。依托市科技局内部财务中心,引进战略投资者,申请组建集大数据核心技术、产品和平台于一身、跨界融合、风险共担的专门科技银行。成为引导跨部门、跨区域、全链条的新金融业态,有助于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等问题,同时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
二是建立京津冀区域直接融资创新联盟。聚焦科技金融主题,配合我市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可考虑建立直接融资战略创新联盟。利用好资本市场和政策,吸引北京金融总部机构,特别是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来津抱团发展。
三是以场景金融突破金融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打好科技金融产品联动创新“组合拳”。制定“政产学研金介用”与项目孵化于一体的科技金融专项方案。提供“融智、融资、融网、融技”的基础设施,推进“专精特新”项目数据库与市金融局“新金融查询系统”数据平台无缝链接。鼓励银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和转化。
四是营造科技金融生态,完善金融科技治理。选择滨海高新区率先进行科技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试点。制定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有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效、智能、强风控”的科技金融生态,启动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模式,为筹划科技创新项目入盒,把好方向、打下基础。
聚力人才引育 激发双创活力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市政协常委 蔡关颖琴
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但目前京津冀三地存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不均、流动低,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的京津冀区域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三地建立统一规划协调及有序竞争等机制,以促进三地人才流动,减少政策落差,实施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科技人才库,规范入库条件。准确掌握行业领域人才相关情况,确保行业领域优秀人才规范入库。
二是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深化京津冀教育合作,整合三地教育资源。加强院校合作,跨地区交流与研发。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培训和掌握最新技术信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合作机构。
三是打造双创生态圈。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普惠金融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公开诚信、公平法治和人才聚集的环境。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地政府联合推介科技创新中心研发的新产品。加大科技型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明确招商引资方向,精准招商。
四是提高扶持力度。鼓励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历练,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牵头项目的比例,加大对突出贡献科研人员的奖励。支持科研人员创业,设立创投基金,加强经费支持,让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选聘科研团队。同时,天津需加强宣传,打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人才的社会文化。
- 上一篇:天津市造纸协会第11次会议
- 下一篇:天津出台现代科技馆体系中长期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