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最近引发了“众怒”,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
2023年2月20日讯:“智能电视看电视越看越费劲”、“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智能电视最近引发了“众怒”,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
曾经,电视机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风光一时。然而,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机却因为不合用户习惯的智能化被调侃为“智障电视”。
社交平台上,一位用户分享到,智能电视难倒了家里的老人。“什么电视剧都要会员,明明每个月交的钱也不少”,这位用户称,爷爷只好先在手机里找好电视剧名字,一个个摘抄下来,再在电视上确认是否能播,能播放的就打勾。
来源 / 社交平台截图
类似这种被智能电视“逼疯”的案例不是少数,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操作麻烦、广告多且难以取消、会员体系互不相通而且层层嵌套。就如同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平台“套娃式”收费称,由于智能电视系统内各模块资源相互独立,消费者连续充值却仍无法观看全部视频内容。
结果往往是,花了好几千块端了一台智能电视回家,占着客厅的C位却成了摆设,想看喜欢的内容要“斗智斗勇”,不看它又很浪费,以至于在新能源汽车喜提“电动爹”的名号以后,有人把智能电视也调侃为“电视爹”。
自2022年以来,消费电子市场一直较为低迷,智能电视市场也不例外。奥维云网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3634万台,同比下降5.2%,零售额规模为1123亿元,同比下降12.9%。
硬件卖不动,厂商们便把赚钱的焦点放在了增值服务上,也就是会员和广告,但智能电视的竞争对手远不止圈内,面临用户注意力被手机瓜分、市场被投影仪等新硬件挤压的困境,如果一味以用户体验为代价换取更高的收益,难以被市场尤其是年轻用户群所接受。
“电视爹”,有多坑?
想看个电视到底有多难?
首先,智能电视越迭代却越复杂,别说老年人,很多年轻人都不清楚正确的打开方式。“00后都用不了现在的智能电视”,一位山西的00后对深燃吐槽道,原本是帮邻居家老奶奶去调整电视,以为凭借自己对于电子产品的熟稔一定是小菜一碟,但自己拿着遥控器倒腾半天也退不出操作设置的界面。
曾经,传统电视只有一个遥控器,打开直接就能看,但如今,智能电视需要用两个遥控器,分别控制电视和机顶盒,已经成为常态。“想调电视,遥控器按了半天也没反应,我还以为遥控器坏了,结果家人告诉我,不是那个遥控器。”一位用户表示。
好不容易用遥控器打开了电视,但又因为五花八门的画面,选项太多,怎么也找不到想看的内容。“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慢,教十几次都不一定能学会”,“越来越不友好”甚至成了各年龄层对智能电视的一致评价。
等好不容易打开电视后,想看的电视,大多都需要买会员,而且会员体系各不互通,一买就得买一串。
由于2009年以来,广电总局要求厂商要通过电视端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必须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最终发了7张互联网电视牌照。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必须要和牌照方取得合作。因此,视频平台的手机端会员和电视端是互不相通的,而且电视端一般会更贵,不同终端、不同时间用户看到的会员价格也各不相同。
电视厂商会通过和视频平台、牌照方的合作,向用户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比如,2月17日,小米的小米影视VIP优惠后要288元/年,将奇异果、华数、4K花园等平台的部分内容资源整合在一起后的聚好看影视会员,498元/年,创维电视和爱奇艺合作的会员为348元/年。
深燃按照首次开通且连续包年的优惠价格,计算了四大长视频平台以及中视频平台B站的电视会员价格,这五家平台一年得花1180元。
制图 /深燃
就算全部开通电视厂商自带的影视会员和视频平台会员,看电视时依然不能畅通无阻,因为各大平台都是大会员套着小会员,长视频平台的会员独享、超前点播,同样用在了电视端,而电视厂商们往往除了影视VIP之外,少儿板块、教育板块VIP都还需要开通单独的会员。
今年1月,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先花了300多元开通了小米影视VIP,孩子想看动画片时才发现,不能通用,还需要再花299元开通“儿童成长VIP”。除此之外,在小米影视中,想看一些粤语内容,还得按照提示购买相应的埋堆堆会员。
深燃统计了小米电视个人中心推荐的VIP,除了小米影视VIP、儿童成长VIP,小米还推荐了8个特色会员,包括芒果TV、唱吧K歌、埋堆堆、教育会员、爱动健身、4K花园会员等等,这10个会员全部开通年卡需要至少2500元。
而内容平台为了刺激用户开会员,也会进行一些功能上的限制。一位用户表示,今年1月利用爱奇艺向电视投屏时,手机端会员用户(黄金会员)只能选择“标清480P”的分辨率,如果想看“准高清720P”或更高的分辨率画面,就得升级为支持电视端播放的白金会员,连续包年价格就会从198元涨到228元。同样,腾讯视频、优酷最低档的VIP服务,价格都是连续包年178元,但也不支持电视端投屏。
黑猫投诉平台上,和“电视会员”相关的投诉,已经达到了7736条。
即便开了会员,想看智能电视也少不了看广告。
“要被开机广告整疯了”,一位用户称,“电视开机,系统自带广告70秒,进入主界面有弹窗广告,右上角有文字广告,打开电视里的视频APP,不充会员有广告,充了会员依然还有广告,看个电视剧,剧前、剧中、剧尾都有广告!”
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也曾多次受到整改,2019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曾召开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侵权问题进行专项整顿,集中约谈电视厂商。2020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织曾制定《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服务规范》,其中有“开机广告播放总时长不应超过30秒,本规范推荐广告时长在15秒以内为宜”的规定。
时至今日,开机广告取消难依然是行业现状,而且有广告越来越多的趋势。打开电视看完一集电视剧后关机,从开机广告,到展示类广告以及内容平台的开屏及贴片广告,看到的广告能上十个。
智能电视怎么成了“电视爹”?
为什么智能电视厂商和内容平台一起在会员和广告上“下功夫”?
对于智能电视厂商来说,终端硬件的利润越来越微薄。
近几年,智能电视的主流趋势是尺寸越来越大,定价却越来越低。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电视尺寸结构以55英寸、65英寸为主,75英寸超大屏电视的占比更是高速提升。然而,随着显示面板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下滑,智能电视价格也降了不少,其中,55英寸的电视现在千元出头就能拿下,一台65英寸的智能电视定价不到2000元。
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国内彩电市场上彩电产品的平均尺寸从44.5英寸增长到54.4英寸,单位面积售价却从75.58元/英寸下降至61.79元/英寸。
内容平台中,爱优腾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到去年下半年腾讯视频、爱奇艺才接连盈利。在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面临增长困境以及盈利焦虑下,这些内容平台,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增量。
也因此,软件和服务就成了争抢“客厅经济”的重中之重。更确切的说,利润率更高的会员和广告,是直接利益相关方,包括智能电视厂商、视频内容平台以及牌照方的主要变现方式。
先看智能电视厂商这一派玩家。早在2016年,时任小米电视负责人的王川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能电视一定是跨界的,硬件只是一个环节,‘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才是完整的智能电视生态模式。硬件应保持微利甚至不挣钱,挣钱的应该是软件和互联网服务”。
根据洛图科技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电视市场前7大传统主力品牌,分别是小米、海信、TCL、创维、长虹、海尔、康佳,出货总量合计占到全市场出货量90.6%的份额。
从电视市场头部几大品牌的财报数据,可以分析当前智能电视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情况。
财报显示,小米2022年三季度智能电视互联网服务收入创历史新高。根据财报,小米该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为70.66亿元,中国大陆互联网服务占比达75.8%,而电视互联网收入在国内互联网服务收入中占比达15%,也就是说,三季度小米智能电视互联网收入达8亿元。
创维集团在2022年前三季度报表中提到,酷云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9.88亿,同比增加6.2%。TCL电子公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旗下互联网业务,即雷鸟科技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7.5%至8.3亿港元。
智能电视厂商之外,爱优腾芒这些长视频平台,在过去几年里,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智能电视市场的开拓。
智能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也一直在加强绑定。一位OTT(over the top)大屏营销从业者告诉深燃,智能电视是内容平台的优质内容分发渠道,“预装软件、会员分成是主流的合作方式之一”。视频平台软件直接预装在电视硬件上,出厂后用户购买会员,电视厂商就能获得相应的分成。
也正是因为不同厂商各种形式的会员套餐混合在一起,在用户看来,电视会员体系紊乱,影响体验。
至于智能电视上的广告,有数据显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硬件广告市场增速已超过PC端,也因此成了挖掘的重点。除了厂商的开关机广告之外,视频平台同样在尽可能挖掘新的广告位。
例如,腾讯的超级影视会员协议中就提到,用户会接触到的广告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通栏广告、弹出广告、按钮广告、浮动广告、片头广告、创意中插广告、跑马灯广告、片尾广告、植入广告、弹窗广告、暂停广告等,也就是说,至少有11种广告。
智能电视,会被淘汰吗?
尽管智能电视在各种娱乐设备蓬勃发展的当下,有被冷落的迹象,但这个市场依然不容忽视。据勾正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OTT大屏电视用户超3亿户,日活用户规模超1.6亿户。
秒针系统营销相关报告提到,2021年OTT大屏广告流量是三大屏(电视、PC、手机)中唯一增长的曲线。所谓OTT,指通过公共网络向用户提供内容分发服务,智能电视就是主要载体。《2022年家庭智慧大屏营销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OTT大屏广告收入为153亿元,2022年预计为204亿元。
厂商们为了抢占客厅流量高地,用尽浑身解数。电视硬件层面的低价战早已激发不了用户的购买欲,也因此,厂商们只能从软件层面“薅羊毛”。但是智能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用起来也越来越麻烦时,用户体验不佳,使用频次就在下降。
智能电视厂商等利益方的种种操作,正加速智能电视成为摆设。不仅如此,智能电视还正面临越来越多智能硬件和内容渠道的挤压。
从内容层面而言,随着短视频的日益深入,很多用户表示,即便身在客厅也更加偏向于,一人一部手机刷视频。当年轻人的注意力被“小屏”夺取时,中老年人越来越成为客厅大屏的重要用户,但是厂商们的产品设计,却正把老年人刨除在外。
中国家电网公布的《2022国内市场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显示,有将近五成的人,在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电视节目;有28%的人不知道怎么切换机顶盒和电视台;还有17.6%的人因为遥控器太多,不知道该用哪个。
从智能硬件层面来看,智能电视的市场正在被同类型客厅产品智能投影挤压。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连续三个季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还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到了429万台。
不可否认,面对越来越多的挤压,智能电视正在走下坡路。根据相关统计,2016年之前,中国电视的开机率曾高达70%,然而这之后不断下滑,曾下滑到30%。
但是,如何才能拯救智能电视?
伴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的时代正在来临,而智能电视也往往被看作是智能家居中控制中枢的C位存在,未来将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是,智能电视的基础功能体验不能放弃优化。
最近,多家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机构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倡议杜绝“套娃收费”,抵制“唯商业论”。然而,面对这份倡议,很多用户的第一反应是,“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具体实施执行。”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对深燃分析道,最底层的行业法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当前手机、电视会员体系互不相通的情况可能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要想改善用户体验,需要电视厂商、内容平台等各方力量的协同,这并不容易。
如果“电视爹”一直伤害用户体验,紧盯着消费者的钱包,不能提供新的价值,深陷恶性循环,最后可能还是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题图及配图来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