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生活 >

生活

本地生活赛道又迎来一匹“黑马”,跨界者能否最终胜出?

发布时间:2022-10-17 14:59

  时间静悄悄溜走,很少有人意识到那场疯狂的“共享单车大战”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2016年,出行市场上充斥着多个品牌的共享单车,颜色各异、鏖战犹酣。彼时,哈啰刚刚成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哈啰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绕过一线直接下探至二线以下的城市,并进行精细化运营。

  时间证明了这条战略路径的正确性。如今的哈啰早已从二三线城市深入到各大一线城市,成为共享单车领域的头部。

  哈啰并不满足于此。“共享单车业务在哈啰业务中最好只占一成。”哈啰创始人兼CEO杨磊曾为公司定下这样的目标。换句话说,共享单车出身的哈啰想成长为更大的平台——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野心过于强大,哈啰的发展路径一度不被外界所看好。

  但短短六年间,哈啰不仅将共享单车业务做到了行业头部,还成功孵化出了顺风车、打车、电动车、小哈换电、租车、酒店民宿、加油、景点门票、火车票等多项新业务。

  在收获了众多用户后,哈啰于今年国庆节前夕顺势开启了首届假日狂欢节。这场从9月23日开始持续至10月7日的大促活动,吸引了超过1000万用户的参与,活动涉及各个新老业务线。这不仅宣告着哈啰转型服务电商平台的首战告捷,也标志着其以两轮共享服务、四轮出行服务、新兴本地生活服务为主的“三级火箭”业务格局的逐步形成。

  在杨磊的构想中,未来哈啰将不断发展新业务,弱化共享单车的业务占比,努力成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巨头。

  下一个跨界“搅局者”

  国庆节前一周,消费者假期出行需求开始激增,哈啰顺势开启首届假日狂欢节,希望以主营的出行业务带动旗下火车票、酒店民宿、加油、景点门票等各项新业务发展。

  作为哈啰成立6年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之一的促销活动,首届狂欢节于10月7日结束,参与人数超过千万人次,产生了不少颇为亮眼的数据:9月30日当天,哈啰共享两轮出行业务达到了全年GTV峰值,其App日活也以超40%的增速突破1500万,平台GTV实现了超2亿的历史新高。十一国庆期间,哈啰平台单日匹配撮合的顺风车合乘需求近千万,平台打车用户完单量的单日峰值也同比实现了近100%的增长。

  新业务方面,哈啰电动车于9月25日再次突破第三季度销量峰值,单量环比上周末提升超过40%;小哈换电在大促活动期间的单日峰值订单量同比增长近300%,GTV同比增长近200%;上线仅一年的哈啰租车覆盖了超过600座的全国县市。

  与此同时,哈啰旗下的好物商城、保险、加油以及酒店等本地生活新业务也陆续实现破峰。目前,哈啰新业务的GTV已经全面超越了共享单车,今年前9个月,新业务在集团整体业务中的收入占比更是首次超过共享单车——这意味着,在以出行业务成功起家之后,哈啰新的增长点将逐步转向本地生活业务,其“出行+本地生活”的生态版图也将进一步扩张。

  本地生活领域已经呈现巨头林立的状态,现阶段并不适合全新玩家进入,但其庞大的市场空间仍对外界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为35.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6%。但就是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目前的整体线上渗透率仅为12.7%。

  面对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都选择跨界进入。不同于其他平台,哈啰有自身的一套打法。

  一方面,哈啰以出行业务起家,种子用户均基于线下移动出行需求使用该平台,而出行业务天然与美食、酒店、景点门票等本地生活的主要业务,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与此同时,出行业务与本地生活业务的用户画像具有高度重叠性,用户拥有使用手机体验线下服务的习惯,用户培养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出行业务为原点切入本地生活新业务,哈啰有望更快形成“滚雪球”效应。

  另一方面,哈啰过去在出行业务上积累的用户运营、渠道开拓经验以及重资产运营能力,也能帮助其更快开展本地生活业务。

  在共享两轮业务方面,哈啰曾以首推信用免押的创新举措、以及设置“虚拟停车位”等多项精细化运营手段,成为共享单车大战的最终赢家之一,并推动共享单车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在此基础上,哈啰进一步精准抓住用户需求并落实到运营策略中,比如在疫情期间推出“三重消杀”,根据用户骑行痛点推出“亲子车”项目;在电动车领域,哈啰搭建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真正实现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与此同时,通过对网约车车主的调查,哈啰打车推出了每日可提现和低服务费率的创新举措。这些细微的行业和用户洞察,促使哈啰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提升运营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在新业务中留存的比例。

  在前几年的共享单车大战中,入局时间晚的哈啰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迅速取得胜利,已经证明了其团队和组织的敏捷性。2017年,杨磊在哈啰与永安低碳科技的合并之际发出感慨:“我们几乎最后一个入局,但是面对众多优秀的竞争对手并没有退缩和气馁,反而迎难而上。今天的我们不但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还拿到了决胜场最后一个游戏资格。”

  如今的哈啰仍在继续着“奇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哈啰拥有超5.5亿的注册用户,业务触达范围涉及国内近5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这些高频用户构成了哈啰扎实的基本盘,帮助其更好地开展新业务。而未来,出行业务也将与本地生活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助力哈啰打造“超级应用”。

按下“良性循环”按钮

  “一个平台最大的价值其实是用户价值,只要用户量足够大、粘性足够高,业务的可扩展性也会很强。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最后都是超级用户平台业务,很难说局限在其中的一环。”GGV执行董事李浩军曾对未来平台做出这样的判断,“只要是用户需要的,理论上来说,都可能会衍生出一个新兴业务,只是时间节点的问题。”

  这也是目前互联网巨头不断成长的背后逻辑。当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用户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依靠用户的互联网公司也希望不断挖掘用户价值,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成为“超级应用”。这也正是哈啰的未来发展目标。

  在C端用户印象中,“小蓝车”曾一度是哈啰的代名词。在将共享两轮业务做深之后,哈啰将业务触手伸到了大出行领域,而现在,哈啰致力于打造中国下一代平台型企业。

  经历过共享单车大战的厮杀后,杨磊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商业环境“高手如云”,“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难在一条小赛道中活得小而美,要么让自己成为超级综合性大平台,要么就是把自己卖掉。”哈啰选择了前者。“我觉得我们有耐心做一个更长期和更好的公司。”杨磊如是表示。

  哈啰的野心从其品牌名称的变化中可见一斑。从最初的“哈啰单车”到2018年发布的“哈啰出行”,再到今年进一步更换为“哈啰”,品牌名称的变化,也在昭示着哈啰业务重点的不断迭代。

  今年4月的哈啰品牌升级发布会上,杨磊同步宣布公司品牌口号更新为“陪伴生活每一天”,更加直观的向用户传递哈啰未来的价值主张——用更可靠的产品和更贴心的服务,带给用户全天候的陪伴。

  随着品牌名称的变化,哈啰也在短短六年间实现了业务三级跳,从单一的共享单车APP,蜕变为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旗下业务不仅包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顺风车、哈啰打车等移动出行服务,还拥有哈啰电动车、小哈换电、哈啰租车、送货、加油等本地生活服务。

  如同2016年时,哈啰在共享单车大战开始时成立、且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独特路线,外界对这个初创企业普遍持悲观态度。当哈啰宣布要成为超级综合性大平台时,外界同样对其产生诸多质疑:哈啰在共享单车领域仍存在对手,如何有精力发展新业务?资本退潮、行业不振,哈啰凭什么吸引新用户?

  如今,哈啰用一系列数字证明了该战略的阶段性成功。数据显示,在哈啰庞大的用户群体中,使用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业务的用户占比已经从2020年底的34%提升至2021年底的40%,并于今年实现进一步提升。去年,哈啰新业务整体收入实现了数十倍的几何级增长,截至今年9月,新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收入占比已经全面超越共享单车。

  而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哈啰各项新老业务间的融合效应正在显现、用户群体粘性也开始增强。这不但会降低哈啰新业务的获客成本,还将推动哈啰营收实现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哈啰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超60%,今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

  在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哈啰也在悄悄完善“出行+本地生活”生态版图。去年年底,哈啰先是宣布加入顺丰同城港股IPO的基石投资人行列,随后又发起成立总规模30亿元的哈啰产业投资基金,专注于打造哈啰生态链,布局供应链中高科技领域的投资。

  这为哈啰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2021年哈啰获得多轮融资加持,年内完成了5亿美元的融资,同时收获了宁德时代和阿里的首次入股。

  可以预见的是,重量型战略股东的入场将为哈啰新老业务提供资金和资源的双重支持。而在“出行+本地生活”大战略指导下,哈啰旗下业务也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