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生活 >

生活

生活再苦,终究抵不过傲然气骨?

发布时间:2022-09-24 21:55

  把过去放在过去,把未来写在未来。——祁邻说

  “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在翻新的墓碑上,他请匠人郑重的刻下这句话。

  当镇政府办公室的门再次被叩响,他们知道,那个“难缠”的老爷子又来了。

  从窗户往外看,那个老爷子,身材瘦瘦小小的,脊背向后弯曲,皮肤黝黑,头发倒是没有白。在办公室那群人眼里,他是典型的农民模样,她们猜得也没错,只是低估了一个农民对一件事的坚持程度罢了。

  他心里清楚,倒也不是想闹事,只是……想讨个说法。

  办公大厅里的职员们都觉得他疯了,这个面孔因为长期来往,个个都熟悉,却个个都避而远之,人前毕恭毕敬,人后却少不了挖苦讽刺。“如果不是为了那点补贴,谁会跑来跑去奔波劳碌啊。”

  他听着了也假装没听着,自己在做什么他心里清楚。

  (一)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琐碎的鸡毛蒜皮,他也只是时代变迁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这其间种种,且听我慢慢道来。

  事情还要从九年前说起。2013年,中韩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共识表示韩方自一四年起每年向中方移交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如今已是2022年,中韩双方连续九年共同实施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中方已将913位烈士遗骸接回祖国。可是那913位里面哪一位才是我的父亲?

  他想知道,很想。

  老爷子已经72岁高龄,古稀之年的他快要忘记父亲的模样了,约莫是身着军装,身姿挺拔,是村里老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拥有一副小孩子都爱围着他转的和善面容。

  时过境迁,记忆在时间的筛网里颠沛流离,忘却的事情太多太多,唯独有一件事情他始终没有忘记,每逢清明或是年末他便一定会去一座山上,那座山上有他的父亲,常常去看看他,或许父亲便会找到回来的路。

  那是一座仅仅由土垒起的坟,石头压住的三张纸钱下面生起了新的杂草,坟周的荆棘藤蔓被打理得干净,他注视着新点的蜡烛从熊熊热火到燃烧殆尽,嘴里默念着什么说辞,大抵是希望能保佑儿孙们平安,燃烬的钱纸灰在风里打转着腾起,按老一辈的话说,是底下的人收到了。

  这座坟朝向东偏北方,他想,这大概是朝鲜的方向。

  父亲参加那场战争时,也不过才二十来岁,是刚穿上军装的毛头小子,也是跟在县长后面的愣头青守门员,是令他一辈子都将感到骄傲的角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几乎把全部军垧都用来贴补家用,看见邻居日子艰难的时候却也舍得分些粮食救济乡里,村里的人无一不说父亲心善,那样一个威风凛然的人啊,如果他没有参加那场战争,或许他现在会过得很好。

  (二)

  至少还算过得去的生活在父亲参加战争的那年戛然而止,之前的他还有钱上学,只有那时才能跟随村里的老师识得几个字。之后便是无尽的等待,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某村的某某凯旋归来”他听不得这样的消息。他宁愿等待也不相信任何有关死亡的传闻,直至今日,关于他的一切都杳无音讯……

  可是,由不得他不相信,时间是公正而残忍的,当他撕开历史的书皮,里面的每一页都在告诉他——既是故事终有结果。

  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母亲生完幺弟后抱憾离世,倒也算是一种解脱罢。家里无法支持他继续接受教育,他早早的出入社会,努力扛起家庭的重担,每每看到家中的两个妹妹和最小的弟弟,他会想,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为了他们也要好好的活下去。他拼命的赚钱,摆摊卖过西瓜,回收过二手自行车,他没有放过一切挣钱的机会。他甚至想过,如果自己有了钱,是否有一天可以去东偏北的那个地方看一看,抱着残存的希望找一找,万一呢?

  生活和战争一样是残酷的,一切都没有万一。从曾经血气方刚的少年到如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样艰难的日子他过了整整六十年。六十年来,他瘦弱的脊背没有变过,他坚韧的意志没有变过,他如凌霜傲梅一般纯洁的灵魂没有变过。他学着父亲的模样,努力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拉扯三个弟弟妹妹顺顺利利长大,养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即使没有像父亲一样穿上军装,也要堂堂正正活出个人样,他始终这么想。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村里因为土地因为牲畜因为种种乱成一锅粥,他自告奋勇担起大队里队长一职,组织人民群众分工协作,把任务都尽力平均下来,让每户都有地种,每人都有活干,每家都有饭吃,时隔多年再问起他时,他说这都算不得政治抱负,只是一个人想要改变这个社会心里所产生的良知驱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这样纯粹的良知也会被命运辜负。

  日子慢慢好起来,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早上,田里没有一丝微风,儿子在妻子的怀里睡得香甜,煮好的玉米面糊在锅里温热。他把怀孕的妻子和儿子安顿好,像往常一样先去地里看看庄稼。时间接近晌午,噩耗传来,年仅6岁的儿子一头栽进了家门口对面的堰塘里,而那时的他却在帮一户老人犁地。即使他狂奔回家也没能及时将儿子救起,儿子和堰塘里的浮萍一同漂浮的画面成为了他一生都抹不去的痛苦根源。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无论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儿子,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我又做错了什么呢?

  (三)

  自那以后,他辞去了队长的职务,安心在家照顾妻子,生怕某些事再次发生。直到女儿的出生,才让他心里的痛苦部分削减下来,从不信佛的他也曾诚心在寺庙跪拜,惟愿女儿平安健康长大,此生再无他求。

  女儿很争气,顺利考上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三尺讲台的前一天,他才对女儿讲述了自己父亲那段尘封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希望女儿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能够拥有光明且盛大的未来。

  多年来,他虽然只在儿时识得几个字,但却从未放弃过读书,从女儿的课本,到课外读物,再到杂志趣闻,奇谈怪说,家里的书籍被他翻来覆去的阅读。每每读到余华先生的《活着》,他总笑着说:“你看这书里的福贵像不像我?”“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比福贵幸福太多。”

  “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短短十五个字,既是对女儿的嘱咐也是祝福。

  在女儿所教的历史课堂上,提到东偏北那个方向,心里也会一紧,因为父亲的父亲的灵魂曾在这里安放。她所教的历史课深受学生们喜爱,因为这个老师和普通老师不同,她不只是教授课本里生硬的知识,更像是带领同学们穿越书本的缝隙,身临其境的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参与者的角度窥探时间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正如一位同学在书中写下“1919年的五月四日,站在涌动的人潮之中,热血沸腾的五四运动,我也曾为它摇旗呐喊。”

  (四)

  历史是在发展的,人也是,一代人在一代人的抚养下长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义无反顾的走向战场,到组织群众当好农民,再到教书育人传承知识,或许传承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自上而下不畏牺牲,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故事之外。

  一三年的那天,电视上报道一批志愿军英烈遗骸及遗物归国,相关烈士子女可以持证件至政府登记认领。听到这个消息,他激动的好似飞起来,恨不得立马拿着身份证和相关证明去政府登记,可是那个老旧的户口本怎么也找不到了,政府部门关于补办事宜互相推诿,那他们的关系便无从考究,认领遗骸的事情被迫按下永久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