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生活 >

生活

专访|编剧王子:医疗剧创作的“门槛”,难以避免

发布时间:2022-07-14 09:49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电视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于近日完结,这部以心外科医生为主角的电视剧,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描写,相当细致深入。一看编剧王子的履历——本科武汉大学临床医学系,这种国产医疗剧少见的对于医疗行业的了解程度,似乎便有了答案。

  王子本科是学医的,但她自认性格散漫,喜欢自由自在,尤其“不想上班”,考研便考了艺术史。研二时,王子还在对未来一片迷茫,听说有个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剧本比赛,有2万块钱奖金,王子上网搜了下写剧本的格式,就开始动笔,没想到还真得奖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个钱蛮多的,就发现写剧本好像是个谋生的道路。”

  然而毕业以后,王子不是影视专业,自然没有行业内的人脉,没人带着入行,王子就在网上搜,有什么剧本比赛就参加什么比赛,居然靠着这些比赛的奖金交房租过了几年,“反正莫名其妙就活过来了。”而真成为编剧之后,王子“叹息”,编剧看上去不用上班,“其实每天都在上班,也没有休假的,算上了‘贼船’了。”

  虽然离开了医学生常规的职业道路,王子仍然关注医疗行业。2019年,她看到一篇文章,讲到阜外医院用人道主义豁免的方式,给三个病人植入了还在研发阶段的国产人工心脏。王子决定,写一个心脏外科的故事,这便有了《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2019年底,王子去北京安贞医院待过一段时间,每天跟着医生们上班,观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安贞医院心外科的一位主任也成为了《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的医学顾问。除了体验生活和采访医生,王子也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在网上筛选世界范围内心脏外科的疑难杂症和罕见病例,“类似于大海捞针,捞够了这么多的针以后,我再确定要用哪些疾病,然后再上知网,查相关疾病更详细的论文和资料。”下载资料要花钱,王子回忆:“我在开始查的时候就充了钱,等我写完这个剧,充的钱也花光了。”她自述,剧中每一集的疾病本身都是真实的,处理方案也都是真实的。

  这样的创作方式,符合医疗行业剧的创作逻辑,但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却并不多见。毕竟,观众已经习惯了许多以医疗为名,实则在谈恋爱的剧集。不过王子作为医学生,倒是表示了理解:医疗剧创作的门槛,难以避免。“因为如果你没学过医的话,很多东西你自学肯定看不懂,包括我学过医的情况下,去看一些心外的疑难杂症,我都会有这种时候:所有的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我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在这部剧里,男女主到了最后一集才戳破情感的窗户纸走到一起,这在国产职场剧中是很少见的写法。王子承认,一开始也有人质疑过感情戏太少,不过她直言:“那剧本一共就这么多空间,你自己选,你想让我写医疗还是写爱情?”而制片方所给予的极大创作自由,也保障了王子在医疗剧情主线上的专注度。因此,医患矛盾、重病儿遗弃、人道主义豁免手术、器官捐赠排序等较少有在国产医疗剧中呈现的话题,在较为严格的审查体系之下,依然有所表达和输出。

  和王子的对话中,能看到一个前医学生,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思考,也能看到一个青年编剧,在较为有限的行业空间里,如何完成自我表达的坚持和妥协。对于当下医疗剧,甚至职场剧的创作来说,有其值得参考之处。

  【对话】

  唐佳瑜是没有原型的

  澎湃新闻:首先想聊聊女主唐佳瑜这个人物,她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吗?

  秦岚 饰 唐佳瑜

  王子:唐佳瑜是没有原型的,现实中,心脏外科对体力要求很高,一场手术做很长时间是很常见的事,心脏外科的女医生凤毛麟角,做到中心的行政主任这个级别就更罕见了,我个人确实没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原型。

  我对这个人物的定位就是一个强悍和脆弱并存的职场女性。在很多职场剧里,女性都是下属,然后有一个特别厉害的男领导,可能还是男主,女主在男领导的指导下成长,事业爱情双丰收,我就想说我活了半辈子,也没遇上过这种好事儿啊。所以我反而就想写一个女的,特别厉害,她来领导一群男的,而且这个女性不是什么女汉子或者钢铁女强人,她也有很多弱点,但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

  澎湃新闻:剧里的医生群像也挺有意思的,想听你聊聊这个创作过程?

  王子:既然要让一个女领导来领导一群医生的话,就让她领导老中青三代男医生好了。那既然是个小团体,戏剧套路一般就是有人负责搞笑,有人负责热血,有人负责单纯,给他们分一分。然后我还想写经常被忽略的科室,比如说麻醉科,医务处,他们都和外科日常有工作交集,也方便写人物关系。所以男主麻醉科的,然后闺蜜就是医务处的。

  人物的性格也是从女主发散开来的,比如唐佳瑜和欧阳真予这两个人,她们是一体两面的,甚至从个别角度看,她俩就是一个人,“自己”看“自己”肯定顺眼,她俩必然会成为朋友。叶弈明正好相反,他性格里那些优点,正好是唐佳瑜没有的,人看到自己欠缺的东西,就容易被吸引,所以他俩在感情上就可以有一个发展。

  唐佳瑜和欧阳真予(高露 饰)

  澎湃新闻:编剧作为行业中的“乙方”会面对很多甲方的问题,女主人设、感情戏多寡是被质疑的“重灾区”,有没有人提过女主太强势不够讨喜?或者感情戏太少?

  王子:没人提过女主不够讨喜,因为我们都觉得女主超级讨喜,其实她优点很多,缺点都是无伤大雅的,说实话,已经“金手指”开到最大了。

  但确实,之前会有听到一些担心,觉得感情戏会不会太少,但后来发现实在塞不下,因为每集一个病人的故事,然后要写病人的故事,又要写医生这条线,没有空间再塞很多感情戏了,我都是见缝插针地写一些。那剧本一共就这么多空间,你自己选,你想让我写医疗还是写爱情?

  但我要为我们的甲方说句话,我这次合作的甲方,我觉得他们比我“敢”,他们会觉得:我们就要医疗剧,你手术啊病例啊给我放开写,给的创作自由特别大。

  医疗剧要能直面问题,但也要给一个相对温暖光明的出口

  澎湃新闻:医疗剧创作中,审查风险也是一个要面对的挑战,比如手术场景的呈现程度、社会话题的争议,这部剧里,我看到了一些医患矛盾、医疗伦理等问题的呈现,创作中怎么把控的?

  王子:这也要夸夸我们的制片人,从故事梗概开始,剧本的每一步,制片人都会帮我把控风险,我每写一集就会给制片人看,然后第一时间听到反馈。制片人他们都非常有经验,他们会把控,真正不能写的东西我们就绕开了。但我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是绝对不能写的,看你怎么去选切入的角度。

  在现实生活中,医院里不好的事情有没有?当然有了,跟所有职业一样,医生这个职业,也会面对不好的东西,但医疗关乎人命,所以更要慎重,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议论。电视剧的传播力是很大的,作为医疗剧,选择那种压根过不了审的黑暗面,还是选择传递温暖正向的东西,我觉得我还是会选择后者。真的有观众看了我们这个剧之后,去登记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我得知这个事之后,特别感动。我希望能直面问题,但还是要给一个相对温暖光明的出口。

  澎湃新闻:医疗剧不好写,这种一集一个故事的单元剧,而且单元故事要和主线故事、人物发展紧密关联,其实更不好写,想问问你的创作方式。

  王子:我看了很多美剧的医疗剧,也有去学习他们的写作方式。一般来说,医疗题材剧,病人的病例、故事,一定会对医生的情感和事件有一个反打,要不然岂不是医生干医生的事,病人干病人的事,大家只在查房的时候交汇一下,在我看来那就不是医疗剧了。

  至于单元剧,我觉得单元剧对一个新编剧或者经验没那么丰富的编剧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因为同一个故事你把它写成一集,是很容易写好的,但你要把这一个故事写成30集,那不容易的。在我看来,我觉得那种整个一部剧讲一个故事的戏更难写,单元剧没有难写,因为你下一集可以重新起个头,而且每一集有一个亮点就行。

  当然单元剧也有难点,就是整体的排兵布阵,你现在有36个小故事,你要写成36集剧本,什么阶段用哪个故事,在列最初的大框架的时候,你就得把它排好了,要考虑好整个剧的起伏和结构。比如说薛正伦老爷爷心外泰斗,他的死你安排在哪集最合适,得设计好,把它放在哪个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剧情。

  澎湃新闻:非科班出身,你学习编剧的方式是怎样的?

  王子:大量看剧,我基本只看好剧,有人会说,好剧坏剧都要看,看差的剧你就知道怎么避那个坑。我觉得最好不要,因为时间有限,你就看好剧,如果你觉得哪部剧特别好的话,你就反复不停地看,也许你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像普通观众一样,去追剧情,但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你就会在脑子里想:他这一段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他为什么这么设置。把自己沉浸在里面,会有一种跟这部剧的编剧在对话的感觉,这样潜移默化中你就理解到编剧的意图了。

  “不要太早打开心里的墓地”

  澎湃新闻:我对剧中呈现出的医生的生死观,挺感兴趣的,他们面对病人的逝去,悲伤但理性,然后迅速投入到下一个病人的救治中。这一点,其实国产医疗剧,很多都呈现得不是特别好。

  王子:首先,我在学医的时候,医学生是五年制,三年半是上课,最后一年半去医院实习,但你在医院实习那个时候,你是“食物链”的底层,也很难见识到最真实的医院是怎么样的。给我更多影响的,是我去安贞医院的那段时间。

  死亡是医生的一堂必修课,医生们对于死亡这件事一定是要经历冲击的,我也看到很多主任医生,他们年龄不小了,资历也很深了,但遇到某一个病人的死亡,还是会很难接受,他的心还没有彻底的坚硬,这种是很打动我的。

  病人去世是很痛苦,那痛苦完了你还是该干吗干吗,明天还有新的病人。而且我看有网友说医生都不喝酒什么的;不是的,反正我认识的一些医生也喝酒,但是适量,作为巨大压力下一个排解的途径,而且人家也没耽误工作。

  澎湃新闻:剧中心外泰斗薛正伦上手术台前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太早打开心里的墓地。

  王子:这句话是有出处的,是一本讲外科医生的书里的。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它真的很准确。我采访了很多医生,他们成功的病例,他们不一定都记得住,但是失败的病例,尤其是特别惨痛的失败的病例,他们每个人都记得。外科医生既要医者仁心,但同时也得有能力处理没能救回病人的那种悲伤和沮丧,如果你天天开放心里的“墓地”,去缅怀那些逝去的病人,你可能会怯台,可能会影响你的工作。

  为什么一个女性发现丈夫出轨,就得马上离婚?

  澎湃新闻:剧中的副院长夫人,作为家庭主妇面对了一些身份认同的问题,我看剧中对此也有一些观点的表达。

  王子:很多家庭主妇,不比职业女性轻松,但她不拿钱,社会认同可能也没有职业女性那么高,大家有时候容易忽略她们,或者把她们的生活想得很容易。我经常能看到我身边有些朋友,放弃了自己很好的职业选择家庭,她们每天从早到晚都非常辛苦,这些付出,我觉得应该被看到。有的人选择成就事业,有的人选择家庭,我觉得应该让女性自主选择,而不是外人来批判评价分高下。

  澎湃新闻:其实女性题材,这几年是有一些精英化的套路和单一的,甚至有一些大女主特别爽文化的创作。你是怎么看待的?

  王子:首先我觉得存在即合理,要是写出来播得很好的话,我觉得也ok。爽文式的这种大女主,你说的套路化和单一化,可能是一种矫枉过正,因为前些年荧幕上的女性角色,贤惠温柔的可能多一点,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憋屈,所以现在就想看到各方面都特别强的女强人,最好强到滴水不漏,大家才觉得够爽。

  我觉得有点矫枉过正,这样可能会让人物扁平化,因为有血有肉,就代表着有人性的灰色地带,有缺陷就意味着这个人肯定不完美,如果真这么去写,有不被观众接受的风险。在一个商业逻辑里,有风险的事情做的人就会少,大家都愿意做没风险的,就像买基金一样都愿意买保本的。

  澎湃新闻:剧中女主面对丈夫出轨,是有痛苦、逃避、不舍、复合再到彻底分开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我看到有些观众是不接受的,觉得“很软弱”“人设崩了”,你怎么看?

  王子:为什么一个女性发现丈夫出轨,就必须得马上离婚,不离她就是软弱?每个人现实中要面对的问题是多样的,个体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国外有一部剧《傲骨贤妻》,丈夫出轨后,女主七季都没离婚,你说她不是“大女主”吗?她不是“女强人”吗?

  但确实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因为大家劳累了一天下班,看看电视剧不想生气,就想看得开心一点,这也能理解。

  编剧不要去琢磨市场需要什么题材

  澎湃新闻:互联网语境里,有时候政治正确高于复杂现实,观众说想看现实主义题材,但要真去呈现现实的某些面相,可能市场又没那么高的接受度,你怎么看现实主义题材创作?

  王子:要说现实主义题材的话,我觉得编剧不要去琢磨市场需要什么题材,你要去想你自己想写什么,因为一个剧本至少要写一年,过程也挺痛苦的,如果不是你真想写的题材,写的过程会痛苦加倍,你没有必要去摧残自己。如果你想写现实主义,你就写现实主义,如果你想写仙侠甜宠,你就去写,选自己想写的就是对的。我觉得什么题材都能出好故事,好故事只有被写出来之后,大家才知道它是不是好的。大数据告诉你什么好,我觉得反正我不会参考的。

  然后我个人也不太认可那种教你多少天速成编剧,或者教你编剧怎么去经营人脉,怎么去对付甲方这一类的东西。我觉得编剧是一个技术工种,你脑子就那么有限,去想怎么把剧本写好就完事了,其他的你想了没用,剧本写好了,有可能其他的也就顺利了。就像考试一样,猜题不一定猜中,猜错了可能就挂科了,但你老老实实看书,虽然说不一定考高分,但至少能考个60分。

  澎湃新闻:怎么看待编剧和导演等团队合作的问题?

  王子:制片团队和温德光导演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这是实话,不是因为采访我这么说,因为他们会特别耐心宽容地教我很多东西。制片人会教我怎么去把控题材的风险,而且给我很大的创作自由。导演在片场会教我转场怎么才会比较顺,这个调度你怎么才能在剧本里写得比较好,小到光怎么打,场次怎么排,真是毫无保留。

  原创剧本,编剧是从0-1,剧组是从1-100,怎么才能合作好,我觉得是互相的尊重和认可。你随随便便写了一场戏,现场就要有几百人为你这场戏忙活一下午,甚至一两天,那你就要慎重一些,不要写出一场可有可无的戏,让大家白忙活。作为编剧,你要允许导演和演员去二度三度创作,这本来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事儿,就是缺了谁,这个戏都出不来,我觉得是一个集体的成果。

  澎湃新闻:你前面也说到,原来编剧“天天都在上班”,对这份职业的坚持,原因是什么?

  王子:这是我谋生的手段。如果我不做编剧的话,我不知道去做什么来赚生活费,这个是最关键的。而且,写一个剧本,90%的时间痛苦无助孤独,但有10%的时间非常开心,它虽然苦,但也有成就感。

  你写出来之后,首先你创造了一个世界,那种自我的成就感还是有的。当这个戏播出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观众的一部分认可,你非常开心。我觉得整体还是一个很值得做的职业,但如果要做这个职业的话,得做好“熬”的准备,起码得“熬”个五六七八年。

  澎湃新闻:作为这部剧的编剧,你最希望传递给大家什么?

  王子:我想让观众能多了解一下医生这个行业,也许剧里呈现的,确实比起现实还是有很多美化,但起码观众开始去了解了。我希望医生和患者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大家总说“白衣天使”,说多了很容易觉得,医生们应该是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我觉得这不太理智。因为医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职业,就像编剧对我来说是一个职业,记者对你来说是一个职业一样的,你首先要认同,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瑕疵,就会疲惫,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