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歌:致敬青春逐梦启航
毕业典礼哪家强?近一段时间,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频频登上热搜。毕业典礼上的歌曲串烧不仅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大合唱,还在线上感染着广大校友和亿万网友。
毕业季音乐会、毕业季演唱会、毕业歌友会、毕业典礼暖场演出等几乎是每个高校在毕业季的常规设置,相关歌曲和演出画面也常常成为一批批大学生的宝贵记忆。纵观毕业典礼上的歌曲串烧,哪些歌曲会受到欢迎?这些歌曲魅力何在?如何创作出更多精品毕业歌?笔者对此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以歌之名致敬青春
日前,人民日报推送的“以歌之名!毕业典礼大型KTV现场”,集锦了几所高校毕业典礼现场大合唱的热闹场面,引发热议。毕业典礼上,大学生通过精心策划编排,以歌之名致敬青春,在大合唱中挥手告别大学时光,打包珍藏最美好的回忆。
在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争鸣之时,青岛大学的歌曲联唱让网友直呼“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而其往年毕业典礼上的表演也被网友翻出重温。青春是什么?他们用歌声作答。青春是《这世界那么多人》所唱的“多幸运,我有个我们”;青春是《你曾是少年》所唱的“爱上一个人,就不怕付出自己一生”;青春是《New Boy》所唱的“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
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是青春的记事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回忆;音乐是青春的加油站,不断激发年轻人的活力;音乐是青春的表白信,唱出一代代青年人的心声。每当毕业季到来时,无数学子在歌声中回首过往,将青春保存在几首歌或几段旋律中,不忘初心,希望在未来某一天仍然可以高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少年》);无数青年唱着《那些花儿》,“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表达离别的感伤,唱着《祝你一路顺风》,为友人送上最美的祝福“深深地祝福你,最亲爱的朋友,祝你一路顺风”。
毕业歌是青春的赞歌,它既关乎友情、爱情、离别、出发,也关乎亲情、感恩、学习、成长。在众多毕业典礼上,一些学生把“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父亲》)唱给父母,也唱给老师;把“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如愿》)献给父辈,献给英雄,歌唱亲情与家国情。
毕业季的青年学子以歌之名致敬青春,用悦耳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唱出青春最强音,他们在歌声中纪念、告别、表白、感恩,也在歌声中开启人生新旅程。
踏歌启航逐梦前行
“别害怕现在的离别啊,微笑着挥挥手说再见吧”(《启程》),“说声再见吧,就算留恋也不要回头看”(《亲爱的旅人》),“奔跑吧骄傲的少年,年轻的心里面是坚定的信念,燃烧吧骄傲的热血,胜利的歌我要再唱一遍”(《骄傲的少年》),毕业歌声响起,不是曲终人散,而是新的旅程、新的起点,这便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它总是在重要节点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和无穷能量。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学子心中有梦、敢于追梦,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众多高校的毕业典礼上,青年学子除了用歌声致敬青春,抒发离别的感伤,还自发地以歌明志,表达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精神,喊出“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当《我的未来不是梦》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的舞台上响起时,我们知道又一批新青年做好了接力准备,他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拥有无比广阔的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光明的实现梦想的前景,他们随时准备着踏歌启航,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中成就伟大事业,在服务基层、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毕业歌总是青春而励志,“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有一天会再发芽”,新青年在逐梦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他们不惧艰难险阻,永远保持着一颗“追梦赤子心”。一位音乐家曾如此形容音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毕业典礼上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的大合唱,点燃的何止一时的热情,那种音乐激发出的能量也许会伴随毕业学子的一生,多年后蓦然回首,初心不改、热情依旧也是一种幸福。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毕业典礼本身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校领导的致辞、“大先生”的寄语温暖而又饱含人生哲理,为青年学生踏出新的一步铺路搭桥。而那些激昂的歌词、动感的旋律也常常在无数青年学子耳边回响,伴其一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随着电影《桃李劫》的播映响彻中华大地。这首歌每一句歌词都如同一句铿锵有力的战斗口号,而其旋律结合民族宫调式与大调式,使得每一个音符都有血有肉,激励着广大即将毕业的学生奋发起来,抗日救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成为一代青年学子的青春之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之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毕业歌》《西南联大校歌》等曾启迪青年觉醒、凝聚青春力量,团结广大青年学子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在青年学子中广为传唱,激发了他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立志把青春献给祖国,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为祖国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在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中影响深远,激励着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勇立潮头,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批青年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在保卫祖国哨位威武守护,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如何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音乐,为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带来抚慰和激励,吹响时代号角,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时代之问。
青年大学生往往紧跟时代,经典音乐一代传过一代,优秀新作也会被他们纳入歌单,搬上毕业典礼的舞台。毕业歌并非简单的应景之作,它是有声的毕业礼物、大学生启航新征程的号角。同时,一首歌能否进入大学生的歌单,成为毕业歌,也是其传唱度、群众基础的重要检验标准。比如近几年经过大学生演绎,反复刷屏的《起风了》《下山》《如愿》《雪龙吟》《孤勇者》等音乐作品,创作初衷未必是精准面向青年大学生,而它们恰恰以优质内容和旋律击中了年轻人的心。因此,创作优质毕业歌,仅仅应景还远远不够,这需要相关音乐工作者坚持人民创作导向,以青年学子甚至是广大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检验作品的最高标准,作品既要反映时代,又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者:王赞珍,系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