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生活 >

生活

公募基金数量突破10000只大关

发布时间:2022-07-10 18:30

  原标题:10000只大时代!

  公募基金数量突破10000只大关

  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今年2月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26万亿创下历史新高,时隔4个多月时间,公募基金再迎来又一个里程碑事件——全行业产品总只数突破1万只大关,规模与数量均站上新的台阶。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大发展背后有着多个长期因素支撑,首先是房住不炒大背景下,大资管市场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其次是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对于净值型产品接受度日益提升;再者,基金产品审批转向注册制,契合市场及投资者需求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此外,公募基金展现的长期赚钱效应,个人投资者炒股难度加大以及互联网渠道的繁荣也推动着公募基金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

  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基金行业尽管非常年轻,但发展速度并不慢,目前总规模已经位居亚洲首位,全球排名第四。展望未来,如何增加基民获得感、提升权益基金占比仍是基金行业践行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面临的考验。

  公募基金总只数突破10000只大关

  近日,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一组数据让关心公募基金发展的投资者眼前一亮。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9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26万亿元,基金产品总只数达到9872只,而截止7月9日,6月以来新成立了160只基金,剔除清盘的22只,最新已成立公募基金总只数达10010只,正式突破万只大关。

  事实上,近年来公募基金一直在加速发展,自1998年我国公募基金诞生起,截止2017年末,公募基金总只数达到4841只,10年时间实现从零到近5000只的跨越,而从2018年至今年7月,不到5年时间总只数从5000只增长至1万只,发展速度相比此前提升了一倍,且最近4年多时间均保持不低于15%的年化增速。

  在长城、招商基金看来,近些年,投资者不断加深对于公募基金的理解和认知度,公募基金的行业形象和专业价值越来越受到大众认可,基金投资已成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这一趋势成为推动公募基金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提到,居民对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明显提升、公募基金带来赚钱效应等内外方面原因不断推动公募基金数量和规模扩大,形成良性发展。

  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则指出,以下几方面原因促进了公募基金数量的高速增长:第一,由于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严格调控,普通居民对于资产配置的需求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转向了权益市场;第二,资管新规对于保本型产品的限制,使得普通投资者对于具有一定波动性的净值型产品接受度大幅增加;第三,注册制改革使得基金数量迅速增加,极大丰富了公募基金的可投资标的,针对不同风格,不同细分领域的公募产品得以大量涌现;第四,过去4年,整个公募基金群体的整体业绩比较优异。从历史数据上来看,过去4年应该是中国内地公募基金群体表现最好的时间段之一。

  博时、海富通、恒越基金看到了A股市场机构化程度提升、基金产品创新对行业发展起到对促进作用。他们认为,个人投资者直接炒股的难度与风险增大,使得更多个人投资者选择借道基金等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理财。此外,基金产品数量增长,不只是契合市场及投资者需求的权益主题、工具化为主的指数类等产品,也有为追求更高更强发展目标的创新型产品,头部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的探索使得诸如FOF、公募REITs、投资顾问模式得以问世;而中小公司在强者恒强的格局下,也在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产品布局及创设。

  基金销售渠道对基金行业发展的影响也被业内人士提及。“基金代销渠道蓬勃发展,除了传统的银行和券商之外,互联网渠道的加入,也使得普通投资者申赎基金的成本和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量公募基金路演从线下转变为线上,视频直播路演等各种新兴媒体的宣传方式极大的提升了产品宣传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晨星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均持相似的观点。

  业内人士热议进步及反思

  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公募基金市场尽管只发展了20多年时间,但年轻的公募基金行业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海富通基金表示,我国公募行业从1998年起步到如今的数量突破万只,是具备历史意义的。“我国开放式基金整体规模已经成为全亚洲首位,并稳居全球第四,越来越多的内外投资人已通过公募基金这一专业投资渠道参与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在这20多年的历程里,在监管的正确指导下,没有一味效仿或急于赶超海外,始终针对自身国情、市场投资人的需求进行自我完善。例如去年落地的基础设施REITs以及令人期待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公募产品,都是我们结合海外经验及自身特色的产物。”

  不过,快速发展之下,短板之处也较为明显,那就是国内公募产品在结构上、规模上存在一定不平衡。“比如我们的公募基金平均单只规模只有美国市场的1/6-1/7;权益类产品虽已接近6000多只,但规模占比却不足整体三成;这些都将要求我们对市场结构的优化工作不断加强,相信未来行业在监管倡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可以逐步消除这些问题,并继续走出具备我国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海富通基金称。

  唐正东也提到,中国的公募基金从开始到现在还不到30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依旧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类型的产品,不管是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还有另类投资、QDII、FOF和REITs基金,都有很多产品为基民赚取长期稳健回报,而且现阶段每年都会有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涌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相比起美国等海外市场,现阶段中国公募基金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规模空间,在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转移到净值化金融产品尤其是权益市场的过程中,公募基金的平均规模还会不断上升。我们在指数、FOF、另类投资产品方面,对比美国的同类产品,不管是从产品数量还是资金规模都有一定差距,未来相信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会在这些类型的基金产品上大力发展,缩小差距。

  在民生加银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看来,我国公募基金取得的最大的成绩是为资本市场的合理定价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募基金目前已经是市场上整体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机构类别,其专业的投资、研究能力,为资本市场的公允定价做出了贡献,使市场定价的有效性在不断提升。从前A股市场的高波动现象也将随着机构投资者比例的不断上升而逐渐回落。”

  “而要说目前的不足之处,基民赚钱效应一般是其中一个方面。”苏辛称,“大量销售渠道都反馈了一个现象:基金赚钱,而基民没赚钱。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普通基民非理性的追涨杀跌行为,根本原因还是基民整体的理财知识不足。这需要投资机构与渠道端长期持续努力,做好投资者教育的工作,不断给基民培养长期投资、切勿只看趋势追涨杀跌的理性投资观念。”

  中欧基金也指出,海外基金行业发展历史较长,在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虽然发展超过20年,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规模有限,特别是权益基金规模不大。随着最近几年规模显著发展,如何管理大规模资金、如何做基本面投资、投研团队如何协作等问题逐渐暴露,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此,中国公募基金管理人需要学习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更好地管理大规模资金。此外,在养老三支柱和REITs 这些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实体经济的新领域,公募基金管理人也亟待从海外市场学习投资和运营经验。

  “在基金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然会遇到诸如如何协调基金规模与机构的管理、风控等能力,如何深化基金服务广大投资者的职能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建立更为有效的基金市场机制及基金投顾体系。”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总数过万背后多个痛点待解

  基金扩容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燕北

  公募基金总数量突破里程碑式的万只大关,展现出基金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而对基金产品端看似繁荣背后的诸多隐忧的回眸与反思,或许更有助于我们对基金产品规范化发展、研发创新等问题作深层思考。

  当前,产品同质化、规模显著分化以及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等仍是较大痛点。在产品队伍持续扩容的同时,公募基金尚需完善发行和退出机制、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在数量上得到有效扩充、有效增长的同时更要谋求高质量发展。

  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公募基金数量跨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的同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产品布局日趋同质化,同类型基金产品之间的优胜劣汰持续上演。在受访人士看来,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行业大发展下各家公司加速健全产品线有关,也是现行基金代销的激励分配模式运作的结果。

  晨星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表示,按投资策略来看,国内公募基金的产品同质化相对严重。从全行业来看,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普遍,且大多数“一拖多”的基金经理会采用复制策略的方式来管理名下的产品,造成了虽管理的产品数量多但同质化高。其背后反映的是新发基金发行和布局不合理现象,国内一直“重新发、轻持营”,基金公司为追求、保持规模不断新发产品,同一基金经理管理下策略类似,导致同质化问题加剧。

  恒越基金认为,跟风追逐热点确实导致公募产品同质化程度更深,比如众多指数化产品、尤其是行业主题ETF等,基金公司“跑马圈地”或者后来者希望分一杯羹,但站在投资者体验角度,工具性质较强的被动投资产品,同一指数其实不太需要这么多产品。而对于主动管理型产品,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国内公募基金投资范围仍相对有限、不够多元化,主要集中在A股和债市,也导致公募基金较为雷同。

  “有一定同质化,但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 谈及同质化现象,民生加银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分析称,背后的成因有以下两点。其一,基金公司之间的非差异化竞争。有一定管理规模的基金公司也会有一定的发展野心,希望本公司横向发展,布局齐全的产品线,而没有做到一司一品,打造自己的特色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基金公司就可能创造同质化的产品。

  苏辛进一步表示,其二是投研团队精力不足。即同一基金经理名下的不同产品都采取同样的策略选股择券。不过她同时强调,只要其操作满足基金合同中的约定,不搞“挂羊头卖狗肉”,这种同质化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是每一家基金公司、每一位基金经理都有足够强大的投研团队来支持多元化策略的实施。

  多位业内人士均指出,需要辩证看待公募基金现存的同质化现象。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就表示,一方面确实市场上有很多的基金产品定位都瞄准于某一类需求,从收益风险特征来说较为相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正反映出了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市场处在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阶段,各大基金公司在不同类型基金产品上都有所布局。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多一些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可以促进同类产品之间的相互良性竞争,最终筛选出长期表现优秀的产品,这对基金市场和投资者来说都是好事。从基金投资的角度,如果一个类型的基金产品很少,平均规模较大,单支产品的超额收益可能会有所减少,所以多一些小而精的同类基金产品对基民来说未必是坏事。” 唐正东说道。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也直言,美国市场也有同样的问题,这并非全是负面的。“国内公募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大部分基金管理人来说,可投资品种的壁垒越来越小,投资策略越来越公开,人才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因此,产品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换个角度看,这也促进了行业竞争,拓宽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公募基金产品所应具备的投资功能来看,” 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分析称,公募基金产品既应该包括具备资产管理性质的“理财型”产品,也应该包括针对某一特定权益资产的“工具型”产品。目前来看,“理财型”产品由于投资理念,投资目标不尽相同,同质化并不严重。而那些针对同一主题或者细分行业的“工具型”基金产品更会呈现出同质化特征。但正是由于公募基金能够提供大量这类的标准化产品,才使得投资者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高效便捷的配置。

  在海富通基金看来,任何行业的发展或许都将经历从量到质的过渡,同质化也是我国公募基金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公募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提升,以及行业基金管理人历来“重首发、轻持营”的发展思维,都造成了公募行业井喷发展的同时,对产品差异化存在一定的忽视。

  海富通基金表示,因此,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引导以及鼓励“高质量发展”,强调了长期价值投资以及对创新类产品的鼓励。

  事实上,这一系列举措已有成效显现,基金公司已渐渐在原有较为单一的产品种类中,开拓出了如权益增强策略ETF、跨市场/银行间债券ETF、混合估值、同业存单指数等产品。伴随监管正确指导及大中小不同类型公司理性发展的持续进步,海富通基金直言,相信市场投资者会迎来更多具备公司特色、投资策略特色、产品结构特色的公募产品。

  面对同质化竞争,部分基金公司非常注重产品创新以及差异化方面的布局。以国泰基金为例,主要做了三方面努力。第一,从供给侧,更深度研究市场。第二,从需求侧,更深度研究投资者需求。第三,精准匹配公司资源。

  单只基金规模分化明显

  尽管基金数量创新历史新高,但现阶段单只基金规模分化依旧明显,既有30只基金规模超过1千亿元,也有超900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沦为迷你基金。有人直言,“规模偏小的基金,本质是对资源的损耗,建议约束基金发行数量,同时强化小微基金清盘机制。”

  不少基金公司认为,规模是业绩的结果,应聚焦于中长期投资回报,理性看待基金规模分化。恒越基金就指出,近年来业内对于迷你基金的清盘、转型已趋常态化,销售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自身也逐渐都能以平常心看待,我们认为敬畏市场、尊重行业规律尤为重要,靠投资业绩说话的优胜劣汰是正常的,还是应聚焦于踏实提升投研实力,产品业绩提升了,规模增长会水到渠成。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基金可能弹性较高,规模过大的基金可能在投资上灵活性降低,对投资者而言还是看超额收益而无所谓规模大小。

  池云飞也指出,基金规模上的头尾分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对于规模非常大的基金,由于管理体量大,对市场的影响也更大,因此也要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建议基金管理人也要加强对该类基金的内部治理及风控。对于部分业绩没有竞争力的迷你基金,建议基金管理人引入积极妥善的基金合并及退出机制,优化产品线,提升投资者的长期获得感。

  “基金规模的分化一半来自于市场选择的结果,”谈及当前基金规模分化的原因,苏辛分析称,“一半也来自于基金公司宣传能力的分化。”

  苏辛表示,目前市场上大规模的基金多为长期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在此基础上,基金公司也有动力去“包装”部分具备优异历史业绩的基金经理。这种造星运动直接增加了这些绩优基金经理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也为其旗下产品带来了大量规模。而部分基金经理可能因为本身业绩不好,导致赎回较多,规模下降;而也有一部分基金经理可能本身业绩不错,但由于种种原因宣传没跟上,导致知名度不足。例如基金经理可能因为本人性格的原因,不愿站到聚光灯下,也或者是公司所给予的宣传支持不足等等。

  在苏辛看来,绩优基金经理得到市场更多的投资是顺理成章的。但任何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策略必然有其最大规模容量的限制,一味“造星”扩大管理规模不可取。另外,对于迷你基金,监管部门也已有一套较完整的退出机制,在保证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支持规模过小的迷你基金清盘退出,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

  郑源参考历史数据分析称,公募基金产品也有着自身的规模变化路径。不论是形成超大规模的产品,还是变成迷你基金,这都是公募基金产品的规模变化路径一部分,或者说都是公募基金产品的基本规律之一。

  “从整体上来说,我们认为在以万计的公募基金产品群体中,出现一定数量超大规模基金或者迷你基金,只要其比例不是显著偏离统计规律,这应该是一个健康公募基金市场所应呈现出状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于产品的好坏优劣进行分辨,这本身也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当然,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看,我们相信如何改善产品的业绩,同时加强产品的宣传,可能是消除产品规模两级分化的重要手段。” 郑源进一步说道。

  “重首发、轻持营”顽疾待多方合力解决

  现存于基金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多个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到“重首发、轻持营”这个最大痛点上。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重首发轻持营”需要行业各类参与主体合力改变。

  对于基金公司投资运营来说,招商基金认为,持营的效率要远高于同质化产品的首发,“重首发、轻持营”更多是来源于销售机构自身需求与压力。要改变上述问题,需要从销售机构端出发,激励措施与监管规范并举,例如要求销售业务与托管业务进行利益隔离、鼓励保有量考核、对赎旧买新行为采取限制性措施等。

  恒越基金认为“重首发轻持营”只是表象,这不简单是公募基金管理人单方面的问题,需要行业各类参与主体共同转变。为什么一个绩优基金经理的持续营销需要通过另外新发基金来实现?比如基金公司希望与新的销售渠道拓展合作,但绩优老产品的托管不在该渠道,或者券商交易结算模式下,券结模式不在该渠道,对方的持营动力就会小很多,需要创设新产品并绑定托管或券结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才可能更统一,从而调动积极性,这样如果再开拓一家新渠道,又需创设新产品。

  此外一些基金公司和渠道对单只产品的规模也有所控制,以希望更有利于投资运作。同时市场各方的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仍侧重于首发销量和手续费,但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公司和机构已开始更重视保有量,包括开始尝试与为投资者增值挂钩。另外投资者教育和陪伴也是长期过程。

  而在屈辰晨看来,“重首发、轻持营”的背后也反映了投资者“赎旧买新”偏好的问题。一方面是新发基金会有更多的营销激励,促使渠道更愿意销售新基金,且渠道自身可以在投资者的频繁交易中获利;另一方面反映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对金融以及基金基本知识的匮乏,误将买新基金理解为打新股,认为净值为1元的基金较老基金而言要“便宜”。

  他进一步指出,“赎旧买新”的现象中利益冲突问题已受到监管关注,2020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尾佣比例不得超过管理费的50%。再者,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帮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基金销售渠道作为最直接、最频繁触达投资者的机构,也应发挥其专业机构的作用,向投资者传达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苏辛分析认为,“重首发轻持营”本质上是投资管理过程中激励不足的表现,所以核心的解决方案应该在于如何引导基金管理人更加重视业绩。“个人认为,首先第一点肯定是要将对基金经理的考核目标更多放在长期业绩上,而不是规模上,这一点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已经在变革的过程中了;第二要加深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之间的利益绑定;第三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是参考私募的管理费模式,部分创新产品的薪酬可以与基金产品的长期业绩挂钩。以此来引导基金管理人持续营销,做好业绩。”她说道。

  国泰基金称,基金公司应建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一是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二是践行“逆向销售”,创新投资者陪伴方式。销售需要引导投资者在合适的时点投资,避免盲目的追涨杀跌。基金公司可通过投资者教育,影响投资者认知和行为模式,设计更好的工具或制度,如推广定投、开发投资者线上辅助投资工具、开展买方投顾等方式,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克服行为偏差,改善投资体验。

  长城基金表示,公募基金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业绩提升和服务创新上。基金经理应更加注重研究创造价值,保持投资风格的稳定;基金公司则要从销售思维转向服务思维,更加注重投资者服务,着力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行业发展痼疾,真正以投资者利益为重,着力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

  博士基金认为,公募基金自身应做好三方面。一是在战略上深度解剖长期主义,努力做难而正确的事;打造主业突出、能力匹配、运营稳健、特色鲜明的公募基金差异化竞争力。二是推动公司研究覆盖,增强深度、扩展广度、提升敏捷度;做好投研核心人才和团队建设,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和传承,推动投研体系坚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三是进一步强化并落实基金经理长期考核机制。

  “万只时代”告别野蛮发展

  产品布局需从长期、客户需求出发

  中国基金报记者方丽

  大踏步发展的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产品“万只时代”!

  面对激烈的大资管领域竞争、越演越烈的产品同质化趋势,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对基金公司整个产品线布局提出挑战,可以说,未来产品布局要告别野蛮发展,而兼顾市场需求,进而完善公募产品种类、数量与规模的平衡,是整个行业下一阶段要规划好的重点。

  不少人士直言,未来布局更应该从长期出发、从客户需求出发,要努力提升客户的获得感。同时,目前高风险的权益基金、低风险债券基金数量都已较多,但较缺乏中等收益风险特征的、适合投资者长期持有投资的基金产品,FOF产品、REITs等成为不少人士看准的未来发力点。

  此外,投资者不可避免遭遇“万里挑一”的难题,合理引导投资者、做好投教工作也十分重要,应通过投顾服务等多种方式倡导正确投资观,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之路。

  “万只时代”更应提升客户获得感

  基金产品“万只时代”,对产品线布局提出挑战,未来布局方向告别“野蛮式发展”,更应该着眼长期、贴近投资者,努力去提升客户获得感。

  从万只产品的结构来看发展不太平衡,数据显示,在万只公募基金中,权益基金数量最多占六成,但产品管理规模不足30%;债券类基金1900多只,位居次席,规模占比不足20%;仅300多只的货币基金,规模占比超四成。

  对此,海富通基金就表示,如何兼顾市场需求,进而完善公募产品种类、数量与规模的平衡,是整个行业下一阶段要规划好的重点。

  “目前权益类产品同质化、小微化较为严重,基金管理人应避免‘跟风发行’,坚持监管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在做大做强已有产品的同时,进而布局具备公司自身投资特点、利于投资者收益体验的产品。”上述海富通基金人士表示,“固收+”产品将是净值化理财时代下很好的补充及发展点;另一方面,公募REITs、公募FOF、个人养老型产品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民生加银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也提到,目前市场内高风险的权益基金和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数量都已较多,但比较缺乏中等收益风险特征的、适合投资者长期持有投资的基金产品。在未来新产品布局上,基金公司应当重点考虑同质化风险,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的发展历程,适时发行有实际需求支撑的创新产品,比如可借鉴美国基金市场的发展史,发行与养老需求适配的产品。

  不仅如此,苏辛提醒,公司的发展战略与实际投研能力是否能持续支撑新产品的发行:基金产品的布局不能野蛮式发展,更要考虑公司本身的发展战略是否支持,以及投研人员的能力两大实际情况来规划。也有不少人士直言,新基金产品线布局更应该围绕着基金公司自身优势来进行。

  “建议着眼于长期,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产品布局需要把合适的基金经理、以合适的产品形态在合适的渠道推给合适的客群,无论什么类型的产品,产品的适配性是核心。”招商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长城基金也表示,每家基金公司、每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擅长的投资领域和风格,结合投资能力圈来进行产品布局,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外,基金发行时还要考虑市场环境,避免在市场过热时发行,通过适当择时,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新产品的布局最需要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战略定位、核心竞争力、投研团队能力圈和风格特点出发,以我为主,才可能条条道路通罗马。至于在费率、持有期、份额类型、交易机制、投资限制等方面的规定,只是外壳辅助,以供锦上添花。”恒越基金相关人士更是表示。

  国泰基金也表示,在设计基金产品的时候,会通过对每位基金经理的研究,精准匹配合适的产品,让合适的人管理合适的基金,在产品设计中,把认购规模控制在基金经理的能力圈范围内。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更是认为,发力哪些产品应该由基金管理人自身的资源禀赋及能力决定,而不是什么热门就发什么样的产品。如果基金管理者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即使发行规模再大,最终也会沦为迷你基金,甚至被清盘。

  还有人士认为产品布局要力争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表示,从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角度出发,未来布局新产品,需要更加注重为投资者创造回报。那些有机会取得更好长期年化收益、风险控制机制佳、风险收益特征独特、能够给投资组合带来再平衡作用的新产品,或将更多地出现。

  “万里挑一”选基金有技巧

  在基金产品的“万只时代“,投资者不可避免遭遇“万里挑一”的难题,基金公司以及销售渠道等多方合理引导投资者、做好投教工作也十分重要,应倡导正确投资观,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之路,买基金不能看榜单排名,投资者要选择风险收益水平匹配的产品。

  对于投资者“万里挑一“的难题,博时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陈奥认为,首先投资者应该充分了解基金经理的情况,比如基金经理人选、变更与否、投资策略、擅长方向等。其次应慎重选择行业主题基金。行业主题基金波动大、风险大,很挑战个人的择时能力,选择这类产品对投资者的要求非常高。

  “买基金和买股票其实应该是两种心态,买基金是即使浮亏,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建议把基金当股票炒。” 陈奥提醒。

  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也建议,投资者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具体的长期投资目标。再围绕这一投资目标来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投资基金时,不应只根据基金的历史收益排名情况,而去选择那些短期内收益最高的产品,应充分重视取得短期业绩背后所面临的风险,建议重点选择那些长期稳健均衡的产品。

  同样,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也认为,基民挑选基金,需要将个人的投资需求、风险偏好和市场的基金产品相结合。风险偏好高,流动性充裕,收益要求较高的投资者可以更加关注权益基金,风险偏好低,流动性一般,收益要求中等的投资者可以更关注“固收+”或者纯债基金。除此之外,基民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金融市场、基金产品的关注,可以建立模拟组合,长期观察关注基金的表现,最后再进行配置。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投资期限、风险偏好等情况,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当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基金投顾帮助自己制定投资策略,构建合理的资产组合。“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也给出自己建议。

  建信基金更是推荐三步选基法:第一看最大回撤,选市场中的“抗跌英雄”。最大回撤率越低,不仅说明基金波动性越小,爬出坑底、回到前期高点的难度也越小。第二看夏普比率,衡量基金性价比。夏普比率是判断基金“性价比”的指标,夏普比率越高,表明基金在同一风险下带来的超额收益越高。第三选既能“攻”也能“守”的实干派选手。主要看基金的绝对收益,寻找不同时间维度都能取得正收益的、排名相对靠前的基金。

  这一时代更呼唤基金投顾服务

  公募基金进入“万只时代”,基金投顾服务显得更重要,助力投资者资产配置。

  “许多基民会通过看短期业绩或者“数星星”的方式来择基。这种方式是大概率错误的,而基金投顾在帮助投资者择基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民生加银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表示。

  苏辛认为,投顾要更发挥“顾”的作用,第一,投顾要凭借专业知识为客户挑选适合其风险偏好与需求的产品;第二,投顾应该做一个冷静的“军师”,在市场情绪高涨和冷淡时都要给投资者做好“心理按摩”工作,抚平客户的情绪波动,引导客户长期理性投资;第三,长期来看,投顾也可以作为一个投资者教育的流量窗口,持续向投资者输出一些理性投资的投教知识,帮助投资者养成长期视角的投资习惯。

  建信基金表示,基金投顾助力基民资产配置方面应发挥的作用,第一帮助客户先建立好心理账户,针对不同的风险偏好、收益预期、资金情况来搭配组合。第二,引导投资者以概率思维做决策,坚持做大概率正确的事。第三,鼓励客户长期持有,坚持长期投资目标。

  国泰基金也认为,基金投顾业务有望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专业的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诉求、改善投资体验,从“精于投”到“擅于顾”,为投资者打造全生命周期陪伴服务,助力投资者分享资本市场和国家经济发展红利,增强客户投资公募基金的获得感,增强投资者对于对公募基金管理人资管能力的信任,促进长期投资,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欧财富相关人士表示,基金投顾作为“买方投顾”应该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代客户完成基金优选、策略配置和持续管理,在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上做好基金优选、多样化策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投资需求、持续优化管理。

  “首先,对于机构来说,通过为客户量身定制专属的资产配置方案,提供长期持续的陪伴与服务,有利于在制度设计上,引导行业更加注重客户利益、满足客户需求。”博时基金互联网金融部总经理 吴伟杰表示,其次,对于基民来说,是引导和养成资产多元化配置的习惯、优化居民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服务机构与投资者深入沟通、长期同行、共同成长。最后,对于行业来说,适时推出的基金投顾业务,正是回归财富管理本源过程的重要一环。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认为,作为基金投顾,除了帮助投资者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力、构建投资组合外,还要定期地对投资进行回访,了解最新需求并更投资策略;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投资者的投资教育,帮助投资者建立健康合理的投资价值观。

  而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提醒,基金投顾不应盲目追逐热点,应当从长期收益出发,给基民提供专业的基金投资建议。对于投顾组合中的每一支基金,每一次调仓,都应该给出合理的理由,同时对基民在选基、短期持有亏损等方面的问题能有相关的解决方案,比如推荐优秀的同类基金,提供相关公开的行情解读,避免短期追涨杀跌等等,在这些方面基金投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