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生长的长沙(我与一座城)
这一天,雨后放晴,空气新鲜。我们驱车去长沙的一片新城区,参观那里刚刚落成的劳模馆。
远远地,只见一栋栋高高的楼宇醒目地立在湛蓝的天幕下,我们的车朝着那个方向一路飞驰。近了,近了,崭新的建筑,整洁的街道,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在丽阳的映照下分外光彩照人,让我们不由连连赞叹――要知道,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空地。仿佛只是眨眼之间,就变戏法般耸立起这么一片市区,街道开阔,高楼气派,环境优美,这怎能不让人惊叹?
记得我刚从山沟沟里来到长沙时,看到街上漂亮的楼屋,看到人流涌动的街道,看到这么大的一座城市,只感到眼花缭乱。听人说,这座城里住着几十万人呢!我心里默念这个让我震惊的数字,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后来,我到过北京,到过上海,到过广州,再回到这座城,它在我眼里似乎又变小了。当时,这座在我眼里“变小了”的城,还被湘江分成两块,城东是商业区,城西是文化区。城东的人要到城西去,或城西的人要到城东来,都要乘渡船过江,相当不方便。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修建第一座桥。建桥的喜讯震动了全城,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学校师生都纷纷挤出时间来到建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当年在湘江上建一座桥,堪称一项大工程。而如今,建桥技术有了飞速进步。有时我离开长沙几个月,再回来时,一座宏伟、气派的新桥就出现在江面上了。眼下,湘江不仅江面上有一座座跨江大桥,河床下也建成了好几条过江隧道。城东、城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以前,城东城西的人过一次江,要下好大决心,费不少周折。如今,开上私家车,一脚油门就过江了。
近些年里,几乎是每隔一两年,就有新的跨江大桥建成。每建起一座新桥,长沙人的生活范围便又大出一圈。多年前,我去郊区乡村拜访一位朋友。朋友说要领我四处转转,但附近并没有什么热闹去处,朋友便带我走进一户农家。主人热情地泡茶给我们喝,我一尝,由衷称赞:“茶叶真好!”主人笑道:“不,是我们的水好。”他带我去看他的井,井水甘洌,喝下去还有丝丝甜味。我动心了,觉得这里远离城区,虽不够繁华,但很适合养老,决定退休后搬到这边居住。没想到,长沙发展得飞快,这处“郊区”短短数年间,就变成了城区。又过几年,高架路修到了屋前,地铁也修到了门口。之前的小村庄被一个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取代,过去的土桥村变成了如今的土桥地铁站。
这座古城不仅城区面积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光彩夺目,新景观、新地标层出不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橘子洲头那座高大的青年毛泽东雕像。那是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时建成的。古城的人们在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中流击水”的地方,用红花岗岩巨石建起这座气势非凡的纪念雕像。这无疑是今天古城新的文化地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项项有力的发展举措在中华大地不断推进,长沙这座千年古城青春勃发,山更绿,水更清,洲更靓丽,城更气派!山水洲城和谐相拥,展示出新的生命力……
正遐想万千,我们的车在一个宽敞的广场前停下了。我们要参观的劳模馆就在这广场右侧。馆里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了一尊铜像,纪念他的卓越贡献。只见他神情自信,举起右手,亮出三根手指,似乎在向党和人民汇报“亩产3000斤”的目标胜利达成……
劳模馆旁,是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的五层建筑。建筑里一间一间,都是民间名师巧匠的工坊和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建筑物四周,立着众多我国历史上著名工匠的雕像:鲁班、黄道婆、建桥的李春、酿酒的杜康……无不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代表、历史星空里光辉灿烂的明星。广场四周,还有颂扬工匠精神的国际工匠院、培育新工匠的技工学校、引导青年学子传承先辈技艺的研学中心……这是一片赞颂劳动美的城区,这是一片歌颂劳动者的城区,这是一片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城区!这里是长沙望城区,雷锋的故乡。如今,这片土地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光彩。
这些年来,古城的东西南北,不断建成新的城区。每一个新城区,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长沙正蓬勃生长,和着时代的节拍,一天比一天精彩!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