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疫情防控是影响通胀走势关键因素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今年3、4月份,受疫情严重冲击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物价工作面临挑战。进入5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物流逐步畅通,物价水平也迅速回落。当前,各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加大。我们要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这样才能让通胀保持温和、物价保持“友好”,才能让经济实现合理增长,推动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数据,主要受去年基数走低影响,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1至6月份平均CPI比上年同期上涨1.7%。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6月份,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稳趋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总体平稳。(相关报道见03版)
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稳定,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在有利条件作用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当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有所扩大,主要是去年基数走低所致。据测算,在6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在猪肉、汽油、服务价格近期上涨和去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推动下,6月CPI同比涨幅有所扩大。
不仅是CPI,近日多项统计数据出炉,均显示我国经济整体处于恢复之中。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同比增长22%。国家邮政局发布信息显示,6月份快递日均业务量恢复至3亿件以上,超去年同期水平,快递行业规模恢复进程加快,发展态势回暖向好。资本市场方面,被视为国际资本风向标的“北上资金”,6月份净买入超过729亿元,创2020年以来新高。这表明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正积极布局中国资产。
环顾世界经济,高通胀已成为普遍现象。5月份,美国、英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分别达8.6%、9%,继续创40年来新高;欧元区通胀水平也达到8.1%,创历史新高。不少新兴经济体通胀水平超过10%,个别国家甚至达到50%以上。
我国物价水平远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继续发挥全球通胀重要“稳定器”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蓄意进行干扰破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始终无法撼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稳固地位。得益于“动态清零”总方针和疫情防控良好成效,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实现了国内物价平稳运行,同时极大地稳定了全球制造业产品价格,为稳定艰难前行的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下半年物价走势,有分析认为,猪肉价格有可能变为通胀推手。事实上,近期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猪肉消费不旺。当前出现的生猪价格过快上涨情况,主要是存在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非理性行为。目前有关部门正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形成调控合力,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总的来看,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也不会持续推高通胀水平。下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俄乌局势扰动下,预计仍将高位震荡,对国内会形成一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但事实证明,全球高通胀的溢出效应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总体可控。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疫情防控仍是影响我国通胀走势的最关键因素。今年3、4月份,受疫情严重冲击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物价工作面临挑战。进入5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随着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的落实,物流逐步畅通,物价水平也迅速回落。
伴随全球疫情持续反弹,近期国内多地疫情出现抬头迹象。日前北京、陕西西安等地通报的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变异株新变种来袭,为防疫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凝聚强大合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确保物价总水平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疫情最终走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前,各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加大。我们要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这样才能让通胀保持温和、物价保持“友好”,才能让经济实现合理增长,推动社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