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作为与局限
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洋
据日媒报道,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葬礼将于7月12日举行。7月8日,安倍晋三在奈良市为一名自民党籍参议院参选人应援期间,遭遇枪击身亡,终年67岁。
这是2019年2月10日,时任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东京参加自民党大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 图
安倍去世的消息,在日本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纷纷向安倍的家属表示哀悼和慰问。作为日本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首位战后出生、战后最年轻的首相,且在卸任后仍维持较高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安倍晋三,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令人震惊,也令人唏嘘。
安倍此次遭遇枪击身亡,看似是一场十分戏剧性的谢幕,但这又未免不是安倍家族的历史轮回——1960年7月14日,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时任日本首相岸信介曾遭到右翼分子的刺杀;1991年安倍的父亲安倍晋太郎去世的时候享年67岁,而安倍此次遇袭身亡的年龄也是67岁。
回顾战后日本政治史,安倍晋三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一方面,对日本及日本人民而言,安倍终结了日本政坛长期动荡的混乱局面。自2000年至今,日本一共诞生了11位首相,但除了连续执政近5年的小泉纯一郎,其他几位首相的在任时间均很短,动辄一两年就被迫下台。而2012年底安倍再次出任首相(2006年曾短暂出任)后,带领自民党先后6次赢得全国大型选举(即众议院选举和参议院选举)。
这不仅夯实了安倍的执政根基,而且也较为彻底地结束了日本首相频繁更迭的乱局。伴随着执政根基的稳固,也使日本政府的各项内政外交政策得以长期稳定执行,比如成功刺激日本经济复苏、促进海外游客赴日旅游消费的“安倍经济学”等。因此,安倍在维护日本政坛稳定、重振日本经济方面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安倍成功引领日本在国际舞台发挥了存在感。战后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但随着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由此导致作为曾经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逐渐沦为“二流国家”,并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日本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是,安倍通过个人外交能力,不仅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存在感,也唤起了日本人失去已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比如,安倍任内,日本以轮值主席国身份先后举办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与中国、美国等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并肩坐在一起,不仅彰显了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和领导力,也让国际社会的目光重新聚焦于日本。
再如,安倍任内积极的外交活动,从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一起访问广岛,到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构建较为亲密的私人关系,从先后近30次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交流到以日本首相身份时隔近7年再度访华,安倍在外交领域可谓纵横捭阖,是进入21世纪,日本的其他首相无法比拟的。
而实际上,不论是2020年8月辞任首相,还是此次遭遇枪击去世,安倍所获得的国际关注度,比其他任何一位日本首相都要高。究其原因,可能也就在于安倍成功将日本带回了世界舞台中央,刷新了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当然,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安倍晋三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行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深度。
安倍是日本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在担任首相期间,不时发表的一些有关否定日本侵略历史、粉饰对外侵略战争、鼓噪日本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发展军备的言论,以及曾以首相身份高调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行为,不仅助长了日本国内保守势力的气焰,而且致使日本在安倍执政的近八年时间里出现了明显的右倾化趋势,并持续至今。
同时,也正是安倍缺乏对客观历史的真诚态度,并多次发表刺激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的言论,导致在其任内,日本与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周边邻国的关系一度深陷低迷。
翻看安倍的政治履历,他在日本政坛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很多政见主张迎合了日本保守势力的诉求,但令人遗憾的是,安倍在成为首相后,未能及时规避这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政见主张,由此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损耗或者说浪费了日本的国家发展红利(如中日韩FTA的推进等)。
因此,这也是作为政治家的安倍晋三的局限和不足。
安倍晋三生前有着诸多争议,既有对其施政结果的称赞,也有对其政见主张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倍是一位划时代的日本保守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将政治转为日本的现实,通过政治改变日本的现实。不论功过如何,安倍确实改变了战后日本的发展轨迹,日本和世界都将承认这一点。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