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生活 >

生活

“中国保险这十年”① | 金融改革亮十年成绩单,保险业拿下多少分?

发布时间:2022-07-08 23:34

  2022年是二十大召开之年。

  十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金融业正成为支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强劲动能。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间,中国保险业乘金改东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

  为记录中国保险业过去十年的新发展、新成就、新思考,新时代保险研究院联合“A智慧保”推出“中国保险这十年”系列特别策划,迎盛会、向未来。

  6月23日下午,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等监管领导出席,并围绕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十年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超10%;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股票市场规模增长超两倍,债券市场规模增长超四倍,两大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超2万亿美元。

  透过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一组组数据,一幅关于中国金融业十年改革发展的全图景呈现在大家眼前。

  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保险业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又是如何保障国计民生、助推国家战略稳步实施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新闻发布会伊始,作为首位发言者的陈雨露如是感叹道。

  陈雨露介绍称,这十年,我国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发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强化跨周期调节,有效应对了世纪疫情等内外部冲击。

  十年里,监管部门选择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M2年均增速达10.8%,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此外,十年间,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牵头制定了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坚持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制造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近7倍;强化金融普惠共享,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超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超5000万户。

  十年间,金融业大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同时金融业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把好准入关口;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成功加入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跻身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最初的10.92%提升至12.28%。

  十年来,金融发展与安全实现良好统筹,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十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重头戏来了!作为以风险管理见长,在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均可发挥重大保障作用的保险业,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哪些是监管眼中格外值得称赞的KPI?对此,肖远企总结道:

  过去十年来,我国保险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保险业总资产已经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同时,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总资本也已从2012年底的9.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底的32.4万亿元。

  此外,我国保险深度已经从最初的2.98%上升至3.93%,提升了0.95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从1144元/人上升至3179元/人,也就是说,十年增长了近1.78倍。

  在风险保障作用方面,保险业积极参与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自2012年大病保险制度建设以来,已覆盖我国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也已近1.5亿人。

  在服务三农发展、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其中,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增幅近3.9倍。与此同时,保险资源配置不断向县域和乡村延伸,目前平均县域保险机构已达15.8家。

  与此同时,商业保险机构深度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并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专属商业养老险的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全国,截至今年5月末,专属养老保险保单件数15.7万件,保费规模15.7亿元。

  保险业还在更多领域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如已为超33亿剂次的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保险保障,环责险也覆盖了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科技保险正在有力支持创新发展,巨灾保险等也为灾后重建、产业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很重要风险保障。

  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在华外资保险机构资本十年间增长了1.3倍,资产增长了6倍,为激活我国保险业市场,推动行业成熟化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当然,在严监管的环境下,我国保险业监管能力也逐步提高,多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严厉整治;常态化开展了保险机构股权和关联交易的治理,重点打击掏空金融机构的违法股东和高管,为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为扭转金融资产脱实向虚,过去五年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也保持在合理增速,年均增速为11.4%,低于同期信贷投放与债券投资的年均增速。

  回顾我国金融业过去十年发展成就,肖远企用了“举世瞩目”四个字来形容。

  对于银行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肖远企介绍道,过去十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形成。十年间,银行贷款与债券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贷款增速方面,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与普惠型涉农贷款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我国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体现出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明显提高。

  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成果方面,我国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已压降约25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显著提升,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达16万亿元;与此同时,一系列金融违法与腐败行为也受到严厉惩治。

  银行业改革方面,过去十年,我国深化中小银行农信社改革;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截至2022年5月末,养老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已超600亿元;十年来,我国推出50余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资本均较十年前增长超50%,吸引一批专业性强的银行业机构积极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来。

  此外,十年间,严监管的氛围基本形成。我国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规章70余部,使得依法监管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同时,通过严厉处罚银行保险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公开五批124个违法违规股东,推进金融腐败惩治与金融风险防范,来守好金融风险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强化基础制度建设,我国资本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此,李超介绍称,十年间,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达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达444.3%,两个市场均位列全球第二地位。其中,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

  这十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广度深度正在扩展。通过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等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适配性明显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成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到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这十年,我国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实现了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完善。

  这十年,市场主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实体上市公司的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至当前的接近50%;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了8倍,实力显著增强。

  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全面放开,启动沪伦通、沪深港通,A股纳入到国际知名指数且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状态。

  这十年,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法律体系基本建成。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实施,“零容忍”执法威慑力显著增强;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经受住了各种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

  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过去十年,外汇市场也向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迈进。

  对于过去十年来,我国外汇市场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绩,王春英介绍道,一是国际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发展更加稳健。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保持在一定合理区间;投融资和跨境贸易市场更加活跃;人民币汇率弹性提升,较好发挥了国际收支调节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二是资本项目开放得到稳步推进,可实现较高水平的可兑换,境内居民配置境外资产渠道拓宽,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资金已超2万亿美元。

  三是投融资和跨境贸易更加便利,跨境投融资等资本项目的手续得到不断简化,科技赋能效果明显,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多样化的外汇需求,获得了更好满足。

  四是不断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外汇市场,为管理汇率风险和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了较佳条件。当前,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种类已超40种,交易品种也覆盖了国际主流的外汇交易产品,十八大以来交易量已增3倍,2021年交易量达36.9万亿美元。

  五是外汇储备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安全与流动性兼备。今年5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超过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发挥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畅想下个十年,保险业向何处去?

  正所谓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比起过去十年金融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行业更关心的是,展望下一个十年,在监管的指引下,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又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对此,肖远企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以下四点,我们不妨畅想一下: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结构体系。

  事实上对于优化金融结构体系的表述,监管已提到不止一次。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撰写的《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一文中就强调,新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金融体系及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而金融体系的结构优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易纲认为,须稳住宏观杠杆率,通过改革开放举措发展直接融资。只有发展好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才能有效减少市场对银行债权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而保证在稳住杠杆率的同时,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

  由此不难预见,未来保险资金也会加大力度发展股权投资,积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器的角色,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将长期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二是继续深化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建设。

  肖远企指出,下一步特别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城商行改革以及保险营销体制改革。

  众所周知,2022年4月,银保监会最新下发了《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具看点的是文件明确,险企应根据人身险产品的不同类型、复杂程度与风险水平,对人身险产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销售人员的分级结果以及保险产品的分级分类情况,对销售人员可销售的产品进行差异化授权。

  尽管人身险销售新规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监管推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工作,已是板上钉钉、大势所趋。

  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重点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内生风险防控能力。

  提升内生风险防控能力的背后,实则是不能仅依赖被动的监管处罚、监督机制,而是需要从强化公司治理能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多方面着手。譬如从强化保险机构董监高的问责机制、完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提升主动识别风险能力等方面,提升风险防控的“软实力”。

  四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肖远企指出,下一步应做到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到监管范畴,并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机制安排。

  这或也意味着,未来保险业的监管环境只会更严、更全面,经营主体想要通过“监管套利”或制度漏洞谋取利益,已不似过往那般容易。

  肖远企着重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是金融业永恒主题,后续银保监会将按照稳定大局、分类施策、统筹协调、精准拆弹的方针,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来源:A智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