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刺客”冲上热搜!音乐节遍地开花,为何票价越卖越贵?
新黄河记者:曲珈熠
预售票788元、双人预售票1500元、VIP票1288元……近日,不少网友吐槽音乐节票价越来越贵,网友戏称其为“演出刺客”并登上热搜引发关注。通过在大麦网检索可以发现,最近一个月的音乐节约有41场,双人票价最高达1700元,有网友表示:“这不是演出刺客,这是演出杀手。”
音乐节的“性价比”下降是主要槽点
“2017年武汉草莓音乐节票价240元,明星阵容有马頔、赵磊等,喜欢的明星多价格也很合适。”乐迷张瑞(化名)告诉记者,他大学的时候喜欢民谣,那时音乐节的票价也不高,有时间就会去看一看玩一玩,算是“浅旅行”一下,性价比很高。”针对如今音乐节的明星阵容“大拼盘”,张瑞表示,部分音乐节已经变成了大型追星现场,有“流量”群体的加入票价自然水涨船高,但从阵容上看票价的话,“很难心动。”
说起阵容强大,就不得不提到2019年麦田音乐节北京站的阵容,不仅有新裤子、房东的猫、告五人等音乐节大热人选,更有周杰伦和蔡依林登场。如此阵容,但单日预售票仅380元,现场票450元。两相比较,加上吃喝住行的费用上涨,乐迷想看一场值得去的音乐节,整体开销与过去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音乐节市场过热
门票定价最终受供需影响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承担观看演出和旅游“双重功能”的音乐节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与前几年相比,音乐节的受众群体不再只是民谣、摇滚、hip-hop等小众类型,流行音乐的大量加入也吸引了不同成分的乐迷,形成一种的新消费景观。而近年来乐队、说唱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使部分音乐人的粉丝群体扩大、“流量”提升,大量粉丝涌入,也让音乐节的“门槛”越来越高。
门票的定价最终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供需关系决定了定价的比例和规则,资深乐迷小马告诉记者,音乐节主办方会通过预售(早鸟票)、高价VIP等不同票型的购票数据分析供需关系,来核定不同城市的定价策略和销售方式。“如果不管多贵的票都有乐迷买的话,大家只能‘用脚投票’,正价票的价格肯定越来越高。”
相比较演唱会
演出方出演音乐节更省心省力
据公众号“音乐宁波”发布的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成功举办的演唱会一共不到23场,歌手华晨宇的“火星”演唱会在海口长影环球100奇幻乐园共成功举办了6场位居第一,其次是薛之谦的“天外来物”巡回演唱会共举办了4场。
自2020年以来,演唱会市场受到了疫情的强烈冲击,全国巡回演唱会不是暂停就是在延期的路上。除去疫情影响,对于演出方来说,参加音乐节和组织演唱会相比,在成本方面也有优势。大型演唱会在场地申请、流程审批上都耗时费力,人力和物力成本都需要演出方承担,相较而言,音乐节统一由承办方负责协调,只要价钱和档期合适,既有曝光度又省时省力,明星团队更青睐于此。在表演方面,演唱会对“服、化、道”等要求较高,而音乐节的表演氛围相对轻松,便衣登场更能拉近与现场观众的距离。而对于明星本人来讲,在音乐节上,每位嘉宾的出场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也远远低于动辄3个小时起步的演唱会。
音乐节有“明星群体”的加入,也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特别是“黄牛”垄断演出门票再高价卖出,也在一定情况下扰乱了市场。
音乐节成本变高
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质量
音乐节的票价受诸多因素干扰。著名音乐人郭志凯表示,音乐节文化其实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音乐只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构成元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美食、氛围、场地条件等软文化。场地租赁、场地容纳量、艺人薪酬和商业赞助,包括城市级别都是影响票价的原因。比如,一场音乐节是否获利与商业赞助所占比例息息相关,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品牌对线下活动的投放十分谨慎,从整体运营收益来看,主办方只能通过提高票价来达到商业盈利目的。
艺人演出费和场地费占成本大头。据新京报去年11月份报道,随着音乐节市场的发展,供应链也出现了一定的溢价。摩登天空副总裁、摩登天空现场音乐事业群负责人张翀硕称,“最基本的场地租金,原来很低甚至会有免费的情况,现在很多地方达到几十万上百万。”艺人演出费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几个热门乐队,以前演出费最多十几万,现在有的涨到了上百万。”一位小型音乐节主办方负责人周山说道。
2020年以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音乐节的人数有控制标准,门票发售量只减不增。其次,近几年来音乐节遍地开花,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为了吸引粉丝购票,常常会请“流量”明星助阵,再加上音乐综艺节目的加持,虽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体验现场音乐,但不少邀请对象也从独立小众,升咖为“网红乐队”,艺人经济成本大幅度提高。成本增长、销量受限,只能通过“涨价”来弥补。
郭志凯表示,音乐节的受众群体大多以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主,且乐迷更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门票的定价还要考虑年轻人出行的费用,如果票价一直在4位数,超出大多数年轻人的消费水平,愿意购票的年轻人便越来越少,价格还是会根据市场进行调节。目前来看国内音乐节发展还不够成熟,阵容不应该是一场音乐节的噱头,如果票价一直上涨,那乐迷对音乐节的要求便会提高,主办方更重要的是做好质量和内容,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