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别样留学路离开职场重返校园
刘燕
邢晓雪
徐懿春
徐懿春(左二)与自己在剑桥大学的同学在一起。
刘燕组织的黑客松活动,吸引了不少热爱科技的学生开发者参加。图为部分参与者。
美国西北大学毕业典礼上部分中国留学生合影。(后排左三为邢晓雪)
圆梦剑桥 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周姝芸
“其实上大学时,我在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留学剑桥的种子。”徐懿春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公共政策专业,在来到剑桥前,她在国内有2年的工作经历。
“当时,我在一家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任职。在平时工作中,我接触到较多国际领域公共政策的议题,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同事。我开始思考有哪些提升自己的方式,或许能有更多迎接挑战的机会。”徐懿春说起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坦言,“如果辞掉工作去留学,就要离开稳定的平台,面临未知的生活,在一些人看来,辞职留学的成本不低,从现实角度讲,投入产出比未必‘划算’。但我一直有去海外深造的想法,在国内读大学时我曾去剑桥大学参加夏令营活动,当时我就被那里深深吸引了。综合考量过后,我最终选择实现梦想。”
“工作后再申请读研,我不会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而是会更多考虑适合自己且有学习热情的项目。”徐懿春把剑桥大学公共政策专业作为申请目标,“刚好我的工作经历与申请方向较为匹配,在提交材料后我顺利拿到了录取信。”
工作后再返校园,徐懿春坦言她似乎更加理性、从容,对各类事情有坚定的认知,不容易盲从权威或被教条拘束。在课堂上,她曾大胆与教授辩论,有理有据表达不同的观点。“有一次在案例分析课上,一位专家在谈到他国公共政策相关话题时采用的观点有失偏颇。我立刻站起来,用我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客观冷静地提出质疑,和他进行了一次学术讨论,并且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支持。”徐懿春说,自己能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观点,得益于之前工作经历积累的认知,使她对该话题有相应的了解,因此也有了质疑的底气。“或许因为比学生时期更加成熟,时间和经历带来的观点、认知的沉淀,使我变得更加勇敢。”
“留学剑桥给我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名校光环,我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丰富,不仅拓宽了视野,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徐懿春所在的班里一共有36名学生,中国学生只有她一人,平日里她有许多机会与同学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我所就读的公共政策专业更偏向录取拥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因此班里约半数同学都有职场经历。有人做过律师,有人在政府机构工作过等等。因此在课堂案例分析时,大家的观点各有特点,纷纷运用自己曾经积累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方法。比如有一次分析某国政府应对干旱的措施,有同学就引用了他在政府机构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我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在不同的观点和思维碰撞下,我常常很受启发。”
在课后,徐懿春也会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放松娱乐。“有时我们会聊天小酌,大家的背景、经历各有不同,畅谈的话题多元而有趣。”有一次,徐懿春与来自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叙利亚的同学一起聊天,大家分别介绍了本国的文化、宗教,同学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向徐懿春提了许多问题。“我感受到了被倾听的喜悦,也在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就如同打开一扇新的知识之门一样,这样的时刻令我欣喜。”
“这段时光或许将成为我在人生之路上常常回味的珍贵经历。”徐懿春感慨地说,“努力向着梦想出发,我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漫漫长路 尊重内心的选择
本报记者 孙亚慧
在国内一家留学机构工作了4年后,刘燕最终还是决定出国读书,以圆自己的留学梦。
“以前我想出国读书,想去感受和了解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但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毕竟出国读书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个想法就暂时搁置了。”顺利在国内完成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刘燕进入职场,留学机构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立刻填满了她的生活。
朝八晚九地连轴转,刘燕的身体开始发出预警信号。此时,想出国深造的想法再一次浮现于她的脑海。“工作几年,手头也宽裕了,我自己可以负担留学费用。”并没有太多犹豫,家人也对刘燕的选择表示支持,2018年,她辞掉工作,前往芬兰留学。
“选择芬兰的原因,或许正因为这里并不是热门的留学目的地。”刘燕说。在此之前,她身旁从未有朋友来过芬兰,而她自己除了对“千湖之国”的隐约了解外,同样对这里知之甚少,这份好奇也给留学之旅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于韦斯屈莱位于芬兰东南部,是芬兰历史悠久的文教中心。攻读于韦斯屈莱大学政治学博士期间,刘燕常常和芬兰学者、学生展开讨论,而在此过程中,她在职场中练就的心态派上了用场。
“有的学者对华有偏见,而且非常固执。我跟他摆事实,讲道理,不气不恼地用案例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我发现他也有了变化,在和我聊起一些话题时有了较为中立客观的观点。”刘燕说,相较于自己工作前的学生时代,如今人生阅历的增加,让她表示观点时更自信也更有底气。
毕业后,刘燕入职华为在当地的公司,负责招募北欧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我在芬兰读书,对这边高校情况比较熟悉,工作衔接上更为流畅。”她说。
就在不久前,刘燕所在的团队举办了华为开发者联盟的瑞典站活动,30多名热爱科技的学生开发者参加了48小时的黑客松活动(即“编程马拉松”),他们来自中国、西班牙、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也有不少瑞典本地学生,学生开发者们展示出了很高的天分和才华。 能一直面向学生开展工作、接触到许多非常优秀的高校学生,这是刘燕很喜欢自己现在工作的原因。
留学路上,刘燕还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她的男友是当地人,俩人相识于一组互教语言课程,一个教汉语,一个教芬兰语。一次次跨文化交流不仅增进了他们对彼此文化传统的了解,也在两人间擦出了浪漫火花。去年7月,距离刘燕的博士答辩还剩一个月的时候,她与男友正式结婚,步入婚姻殿堂。刘燕说,他俩的人生规划里,会在芬兰工作几年后一起回国发展,去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开启新的人生旅途。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同样有过辞职留学的想法,但大多数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尤其已经成家立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的确会有更多顾虑。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无法一概而论,更没有对错之分。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无论最终如何决定都尽量不留遗憾。人生路漫漫,自然会有它最美的安排。”刘燕最后说。
再次出发 我更清楚想要什么
本报记者 周姝芸
在来到美国西北大学之前,邢晓雪是一名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完计算机和精算专业本科后,先留在当地工作了3年。”邢晓雪说,经过一段适应期掌握平台技术后,她开始进入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的阶段,很难学到新的知识,觉得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也很狭窄。彼时的她,陷入了对人生规划的思考:从长远来看,再次回归校园有可能会给自己的学业、工作、个人能力带来新的提高。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再攻读一个研究生学位,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能力,还能带来新的个人发展机会。我也期待着迈上更广阔的平台,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邢晓雪没有犹豫,立刻开始了申请研究生的工作,相比本科时留学,这一次的她目标更加明确坚定。
“工作3年后,我更加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在申请学校时的选择也更明确。我已经掌握了足够多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技能,但在工作中欠缺沟通交流能力。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后,我选择了美国西北大学的项目管理专业,既能够提升项目管理、谈判的软实力,也可以选择数据、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技术课程,更新职业技能。我希望未来向计算机行业的管理岗位转型。”邢晓雪说。
申请之路还算顺利,邢晓雪凭借较强的综合实力于去年如愿以偿进入西北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就读,开启了新的旅程。重返校园,邢晓雪坦言自己的心态与本科阶段不一样。
“我变得更加主动、大胆,有机会时就想试一试,即使失败也不气馁。”邢晓雪说,“我会主动向老师申请选择自己感兴趣但非本专业的课程,我给教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最终成功选上了教授面向博士生所开的课。我在这门课上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不少知识。”课外,她也积极与教授保持联络,“有不懂的地方,我就会给教授发邮件或者预约咨询时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本科时高不少。”
“还有一次,一位教授招学生助教,其实我并不完全符合教授提出的招聘要求,但我想争取这个机会锻炼自己。”这位教授看到了邢晓雪的努力和诚意,最终选择她做了自己的助教。“本科时,机会就算来了,我也常会不好意思争取。现在的我不会在意外界眼光,多尝试,不气馁,就算没有成功又何妨呢。”
“这一次留学,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成熟、自信了。”有小组作业时,邢晓雪常会主动承担有难度的部分,或者主动担任组长带领大家完成任务。“遇到难题可以多查资料、努力钻研,找到解决办法。因为之前在工作时,我也得靠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些经历带给我不畏困难的信心。”邢晓雪说,她也变得不像以前那么羞涩了。西北大学有不少拥有工作经历、来读MBA的中国留学生,她主动联系这些学生,邀请他们举办座谈会,面向其他中国留学生分享求职和工作经验。“以前在与别人联系时会有些缩手缩脚,现在则是坦然自信,因为我不怕被拒绝。这样的经验分享活动很有意义,我们已经举办了4期,大家参与度很高。”
如今,邢晓雪已经收到了意向公司发来的录取信,岗位同她之前期待的一样,职业路径向计算机行业管理方向发展。她说,求学路上自己收获了更多成长与启迪。“与本科阶段相比,现在的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最大的不同是少了些职业困惑,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