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魏晨阳:思考金融素养问题需要具有长期思维和风险理念
“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核心是风险问题。”近日,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举办的《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研讨会上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相关业务的发展和普及,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精细化、复杂化。然而,国民金融素养问题的缺口也逐渐越来越大。魏晨阳指出,特别是在理解政策和使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这个鸿沟越来越明显,缩小鸿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魏晨阳认为,从财商、居民、个体投资者角度来讲,投资决策缺乏理性,核心就是在风险防范上有缺口,这会直接导致从个人到行业的损失。他进一步指出,金融素养问题从性质上来说也是一个风险问题,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因此思考金融素养问题始终需要具有长期思维和风险理念,提升金融素养更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魏晨阳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阐述金融素养的重要性。
微观层面,金融素养对共同富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集中体现在监管和政策动态上。今年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明确提到了要提升国民的金融素养,深入研究金融健康的问题,推进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方面提得非常清楚,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扣到了国民金融素养上。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发布了关于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市民的养老保障力度,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从宏观来讲,金融素养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也非同小可。提高个人居民的金融素养,对于金融稳定、社会普惠非常重要。在国际社会的合作中,金融教育是一个被广泛教育的概念。早在2010年,G20峰会就通过了国家金融教育战略的高级原则,指导金融教育在全球的开展。后来G20峰会的高级原则还上升到了战略政策的手册层面,指导各个国家的金融教育。
魏晨阳认为,思考金融素养问题,是一个长期思维,需要变成一种基因,一种本能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不是行业里某一类机构就可以推动,而是从政府到行业、到教育机构、到监管、研究机构、智库,都应该参与。多方合作,面向公众和潜在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提供金融教育服务,有很多很实在的抓手。比如,帮助他们制定能够落地的预算和财务管理计划,在投资和自身的风控上,帮助大家识别自己有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防止诈骗和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会上宣布正式启动《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2023年版)的编订工作,在此前两版白皮书的基础上,邀请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全球数字金融中心(杭州)、量子之歌、京东科技、度小满等机构全面支持此次编订工作。集团联合创始人白柏表示,已经连续三年支持白皮书编订工作。今年邀请到京东科技和度小满两家知名金融平台加入,也让白皮书的研究范围更大更广,数据案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彭兴韵介绍,今年白皮书升级为《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将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更加聚焦分析中国居民投融资市场发展现状与演进趋势,以及国民金融素养与居民金融风险防范、居民资产配置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