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要避开这五个错误的认识
秋季养生记住“润”和“静”
8月7日20时29分,立秋节气如约而至。秋天的序幕已经拉开,但三伏的酷暑并未消散,在这个既将转凉又很炎热的“两难”时节,如何正确养生就成了重中之重。中医专家提醒人们,三伏天里迎立秋,这些养生误区请一定绕着走。
误区1:
“立秋到 贴秋膘” 大量进补肉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艳教授介绍,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盲目贴补,尤其是进补大量肉类,就会增加人体胃肠负担,导致湿热积聚胃肠中,损伤脾胃功能。另一方面,现在仍在伏天,过量进补容易化火生痰,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推荐做法:沈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赵丽介绍,过去民间流行的“贴秋膘”,就是秋后多吃肉,这和当时物质匮乏,人们吃不饱、食肉少有一定关系,所以趁秋季食物丰盛时,多多吃肉。然而现今的“贴秋膘”则更应注重营养均衡,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控制脂肪、盐、糖的摄入量,以此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建议“秋补”时,除了适当补充一些鸡、牛、羊肉类食物,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也要多吃,更全面地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误区2:
虽已立秋 但绿豆汤和凉茶仍不离手
张艳教授提醒,立秋之后,暑热逐渐散去,秋燥之气渐渐来袭,绿豆汤、凉茶等不再适合长期饮用,避免寒凉损伤脾之阳、胃之阴,影响消化功能,特别是身体虚寒、虚弱的人群、经期女性更要注意。
推荐做法:赵丽表示,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可以适当饮用解暑粥汤以防暑降温,而在平时应该改用一些滋阴润燥的粥汤,以保护脾胃,滋养肺阴。给大家推荐几款:绿豆南瓜汤,滋阴养颜。南瓜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而绿豆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两者结合可以滋阴养颜,保健功效更好;绿豆红枣汤,健脾补血。绿豆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红枣补气健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两者搭配吃,具有健脾益气、补血养血的作用。
误区3:
立秋后早晚凉爽 锻炼身体加大运动量
立秋之后早晚天气转凉,是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好时段,但是错误的锻炼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空腹运动、大量出汗不休息、大量运动等。尤其是中老年人锻炼更要量力而行。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运动强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轻人,受伤、心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年轻人。所以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并不适合中老年人。
推荐做法:立秋后的三伏天里,锻炼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老年人宜选择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轻缓的运动。年轻人也不要进行特别剧烈的运动,可选择慢跑、快步走等相对缓和的运动进行锻炼。注意运动前要有5-10分钟的暖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放松运动。秋天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不宜大量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强度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
误区4:
春捂秋冻强体质 气温低时也尽量不添衣
赵丽表示,春捂秋冻只是一个片面的说法,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明显,如果应对不及时,人体就容易受到影响。对于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春捂秋冻更应慎重。尤其是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过度秋冻,这类病身体虚弱,秋冻易令寒邪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推荐做法:一般情况下,立秋后的日照温度(白天)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通过秋冻来增强体质;而到了日照温度(白天)低于15℃时,人们就应停止秋冻,并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目前白天天气依旧炎热,穿衣还是要以清凉着装为主,但是在早晚气温偏低时,体弱者和慢性病者就要注意适当添衣保暖,特别是运动出汗之后,防止秋天凉燥之气损伤人体阳气。
误区5:
立秋后大量生食瓜果 不仅清热还润燥
张艳介绍,瓜果类多清凉滋润,适当食用可解渴生津,并可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是立秋之后天气变化,大量食用瓜果可能造成脾胃损伤,尤其是食用冰镇水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推荐做法:进入秋季,并非所有人吃瓜都会腹泻,这和每个人的体质差异有关,有人阴虚,有人阳虚,一般秋季吃瓜腹泻的人多为阳虚体质。赵丽提醒这类人初秋注意饮食,切忌贪凉。建议多吃生梨、苹果、百合等清热润肺的食物以抵御“秋燥”。立秋后如想吃瓜果,最好食用前先用温水清洗或者煮熟后食用,以保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