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打针都是打在胳膊上?屁股针几乎见不到了?
一说起「打针」,不少 上了年纪开始怀旧的朋友们,一定会觉得屁股在隐隐作痛。
但这两年接种了新冠疫苗、HPV 疫苗、流感疫苗等各类疫苗后,很多人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现在打针都是打在胳膊上?屁股针几乎见不到了?
「打针」在医学上叫做注射,是药物进入身体的方式之一。根据具体刺入部位不同,能再分成皮内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等。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不同的注射方式和注射部位会影响药物吸收速度。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有了常用的相应注射方式。
屁股针其实就是在臀部进行肌肉注射的药物摄入手段,曾经是非常主流的方法。
屁股针,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
「再不听话就带你去打屁股针!」这句话大概能吓住好几代孩子。
上世纪 60、70、80 年代,直到 90 年代,屁股针都十分普遍。到了注射窗口,针头还没碰到屁股,只要看见针筒,很多小朋友就已经吓得不行啦。
这时,有经验的护士姐姐会问:小朋友,几岁啦?上的什么学校呀?聊着聊着,趁你不注意,针头就「biu」地进入了皮肤。
屁股针针头需要垂直扎进 2.5 到 3 厘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手指节,才能突破皮肤和屁股上厚厚的脂肪层,到达肌肉。
虽然实际上针头的直径还不到一毫米,但你的感受仿佛:
图片来源:Giphy
而且,扎进去还不算完。需要臀部肌肉注射的药物往往量比较大,为了减少刺激性,很多药物又不能一下子全推进去。
你还得保持这个姿势,长达半分钟到几分钟不等,忍受着药液一点点进入肌肉的奇异感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终于打完了。你从注射台上下来,以为没事了,但实际上药液还是会停留在肌肉中半小时,甚至更久。也就是说,难堪的屁股疼也要继续伴随一段时间……
所以,那些小时候屁股针的回忆总是伴随着尖叫和逃避,万一疼到第二天上学,还得承受小伙伴们的嘲笑。在当时的孩子看来,简直!人间酷刑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但疼也不能拒绝,因为总有人会告诉你:「老实点!要是乱动没扎进去,还得重新扎。」
太可怕了。
屁股针,不止疼一下那么简单
时代在进步,我们变得更「矫情」了。药物进入身体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臀部肌肉注射在今天比起当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会再有蒸煮消毒后反复使用的「钝针头」。护理人员的考试认证越来越严格,当年村医不看部位,随手盲扎的现象也消失了。注射疼痛等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图片来源:Giphy
但屁股针的一些先天不足,还是在压缩它的存在空间。
首先还是疼痛无法完全避免。
虽说现在的针头已经有了改良,但相比上臂、手肘等皮薄肉松的部位,屁股针依然要突破可能厚达 3cm 的皮肤和脂肪组织才能到达肌肉,这是一个巨大的创面,痛的问题无法完全避免。
其次还有一些少见但麻烦的注射并发症,安全风险难以避免。
简单的是反复注射出现的硬结,更麻烦的可能还有可能导致残疾的 臀肌挛缩和坐骨神经损伤。
臀肌挛缩是一种特殊的臀大肌或者臀中肌及其筋膜出现的纤维变性痉挛,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影响后续行走。反复注射后可能诱发出现。
坐骨神经损伤更容易理解,当注射位置偏离绿色安全区太远,就有可能影响到黄色的坐骨神经,严重时影响到整个下肢的肌肉力量和活动,造成瘫痪。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最后是隐私问题。
暴露臀部毕竟不方便,在一些相对不那么私密的公共注射室,脱裤子还是需要很强的心理建设的。
药物的进步,让屁股更少被扎
慢慢的,屁股针成了一代人的记忆,而不是正当红的用药方式。
搜索中华医学期刊数据库,涉及到「肌肉注射」的文章已经越来越稀有。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小孩子可能已经一次屁股针的经历也没有了。
粗略地说,药物进入身体主要有三种方式。
局部吸收,例如滴眼、滴鼻、透皮贴剂等等。
经过消化道进入体内,主要就是口服,还有极少量的灌肠给药。
各种注射。注射都要用个针头刺破皮肤或者黏膜,让药物进入到皮肤以下快速吸收。
而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中,药物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有些当年必须通过肌肉注射的药物已经被淘汰,比如氨基比林。有些药物呢,有了更利于吸收更方便使用的口服制剂,比如部分青霉素类药物。药物种类多了,味道好了,剂型丰富了,制剂技术进步了……都帮助我们填补了原来屁股针的空间。
剩下的肌肉注射主要是疫苗接种,多数会推荐在上臂三角肌,以及有些儿童时期的大腿肌肉注射。
当然,今天对某些药物来说,依然有臀部肌肉注射的空间,屁股针最适合它们的吸收利用。比如某些维生素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核的链霉素等等。
医生护士真的要给你打屁股针,也不用摆手拒绝哦。
安全的药物使用原则
不管是屁股针,还是口服药,基本的安全原则是一样的:
能口服不肌注、不静脉输液;
规范操作打屁股针也是安全的,真有需要时,也不必抗拒,遵医嘱进行就好;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要用儿童药;
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
用药以病情需要为准,能不用就不用,不要什么都用一遍;
多个药物一起使用可能会相互作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用药前不要慌,看清楚说明书(推荐用药助手 App);
药物集中在药箱,放到家里的阴凉干燥处保存,且不要让孩子可以随便拿到。(少数特殊药物除外)
未来,希望我们不会再有疼疼疼疼疼的用药记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