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汽车 >

汽车

电动车革命扣响东南亚市场大门,东南亚能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福地

发布时间:2022-07-27 10:14:45

最佳答案:2021年,五菱推出继 “秋名山神车”五菱宏光之后第二部现象级网红车型:宏光MINI EV,该车创造了连续22个月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冠的传奇。6月,其海外版Air EV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全球


  2021年,五菱推出继 “秋名山神车”五菱宏光之后第二部现象级网红车型:宏光MINI EV,该车创造了连续22个月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冠的传奇。6月,其海外版Air EV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全球首发。“神车”出海的背景是东南亚迎来电动汽车革命,上半年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中韩等国车企纷纷加码。面对电动汽车时代日系车的退潮,中国车企胜算几何?东南亚能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福地”?

  一、电动车革命扣响东南亚市场大门

  当前全球正掀起一场道路“安静”革命——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上海、洛杉矶等交通繁忙的大城市的街道变得更加安静。2021年全球纯电动汽车(EV)新车销量约460万辆,是2020年的2.2倍,首次超过混合动力车(HV)。纯电动汽车的主导权之争将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前景,主要车企竞相开展全球布局。与中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相比,东南亚电动汽车发展稍显落后,2021年电动汽车占地区新车销量不到1%。疫情一度对地区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制造活动停滞、供应链中断和芯片短缺。

  然而,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域内外国家在去年下半年逐步开放,为市场复苏铺平道路。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多国出于推动复苏和能源转型的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电动汽车,提供税收优惠、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等围绕生产、使用和购买的激励措施。Mordor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东盟电动车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5亿美元增长至2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2.73%。政府鼓励与行业竞争者入局博弈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扩大东南亚电动汽车的发展空间。

  二、汽车产业新老玩家齐进圈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兴起,叠加制造业产业链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促使传统燃油车企业和新兴电车企业积极布局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激烈竞争将成必然。在燃油车时代,日本品牌主导着东南亚市场,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占地区汽车销量的80%以上。然而,由于日本车企误判市场发展方向,错误地押注于混动车和氢燃料车,日系车主导东南亚市场的局面已快速转变。目前,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现代、特斯拉、宝马、名爵和三菱等,区域内外的传统制造商和电动汽车初创企业持续密集进入,市场不再处于日企寡头垄断之下。

  中国车企抢滩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加速崛起为新能源车出口大国。继首轮挺进收入水平高、新能源车覆盖广、相关基础设施普及、政策激励充足的北欧市场后,中国车企驶入出海下一站——东南亚。在RCEP生效前后,中国车企密集对东南亚开展直接投资,重点是区域投资枢纽新加坡,以及市场规模较大的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蔚来6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开始在该国建立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研发中心;长城、上汽已在泰国设厂;长安授权Fieldman EV建造马来西亚首个电动车组装厂;吉利则计划到年底将菲律宾的销售网络扩大至与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同等水平。

  享有“亚洲底特律”之称的泰国成为中国车企出海东南亚的首选目的地。凭借积极的市场计划和有竞争力的价格,中国品牌在泰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去年的58%上升到今年的80%左右,成为该国消费者选购纯电动车时的首选。面对全球政府监管和市场需求的大趋势,日系品牌近两年也开始在纯电动领域发力,却发现中国制造商已不再简单地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和设计,而已经在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方面初步建立了优势地位。因此,要延续东南亚的日系车时代难乎其难。

  三、中国品牌能否主导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

  然而,中企并非挺立潮头的独一家。目前日韩和欧美车企纷纷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不少汽车制造商有在至少三个国家设厂的计划,甚至已经开始投产。它们不仅打算向本地区消费者提供可负担的电动汽车,还希望将全球和区域生产中心转向东南亚。现代在印尼新建的电动车厂已于今年全面启动生产;沃尔沃3月开始在马来西亚的工厂组装生产电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也计划今年在泰国生产电动车。

  价格竞争力是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的首要优势。中企的竞争对手传统上重视中高端市场,以获取更高利润。加之全球供应链中断,锂、钴、镍等原材料短缺导致成本上升,其对低端市场的兴趣持续减弱。东南亚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大众市场在电动汽车总体市场空缺中份额最大,中国车企价格亲民的品牌形象为其增分不少。特别地,东南亚消费者明显偏好廉价小型车,为一部分聚焦纯电低配小型车出海的中国车企创造良机。

  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计划于年底开始在印尼本地化生产的五菱Mini EV,相较于在当地上市的多数电动汽车超过35000美元的售价,这款车在中国国内的售价仅约合5000美元。除了低端电动汽车,电单车市场也是中国品牌具有较大优势的领域。中国车企的低价战略将显著加快东南亚国家电动汽车的普及进程,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新进入者,中国品牌在前进道路上背负的“包袱”明显更轻。日韩和欧美品牌受到在燃油车生产设施上投入的巨大沉没成本的影响,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即继续使用当地现有设施生产燃油车。加之东南亚国家政府在发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方面步伐缓慢,使得相关车企在电动车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方面的决策相对保守,给能够高效决策、具有研发冲劲的中国年轻车企打入东南亚市场创造机会。

  目前已经前往东南亚布局的车企以中国和韩国企业居多,后者同样希望在东南亚的后日系车时代取得市场主导地位。韩国车企采取垂直抱团出海和重点突破的战略。现代携手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布局矿产丰富、市场庞大的印尼,试图在该国打造电动汽车生态圈,帮助印尼成为东盟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利用东盟自贸协定将产品零关税出口至地区其他国家。2021年现代在印尼销售的IONIQ、KONA等电动车型已占到该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87%。目前,中韩品牌均大幅投入东南亚电动汽车的早期引入阶段,取得快速进展。中国品牌有机会跻身主流,但过程料将充满挑战。

  四、直面挑战迈向星辰大海

  中国车企走向东南亚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企业和东南亚一道走向世界的过程。相较于脱碳,东南亚国家鼓励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核心考量在于提前布局新一轮产业变革,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吸引相关产业落地,带动就业、基建和配套零部件产业发展,乃至研发设计能力的升级。与此同时,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中国车企首次与发达国家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可能颠覆全球制造和贸易结构,影响不亚于历史上钢铁和电子产业链的转移。走好迈向东南亚这一步,对于中国车企全球品牌形象塑造,乃至产业革命意义重大。

  当前中企面临不小的挑战。汽车产业历史悠久、技术难度大,且产品关于生命安全,导致消费者倾向信赖和忠诚于特定品牌。过去中国摩托车曾给东南亚人留下低价低质的负面印象,影响到中国汽车的出口,市场上存在着对中国汽车质量、性能和安全性不佳的固有印象。考虑到目前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国家总体汽车保有量中的份额仍然很低,如何吸引新客户成为首要挑战。品牌塑造是重中之重,中国车企须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辅以量身定制的营销策略,比如通过加强与网约车和送餐平台的合作,证明产品安全可靠。

  而要建立和维持长期竞争力,中国车企需要努力提供极具价格和品质优势的产品。一是在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因素持续导致原材料稀缺的情况下,维持有吸引力的价格。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提升产业链能力,特别是与宁德时代等关键供应商抱团出海,强化成本控制。二是延续国内产品在智能体验和用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中国车企在网联科技上具有竞争力,但依赖于BAT等本土互联网企业,需解决好协同出海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信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站稳东南亚市场只是时间问题。